李海潮丨“我无愧于一名呼吸科医生……”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北京市政协委员们第一时间作出了选择。率领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在抗疫的前线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又一条重症患者的生命;奋战在保障救护的一线尽职尽责。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和资源优势,在投身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在北京市政协十叁届四次会议驻地,李海潮等委员讲述了他们抗疫的经历和背后的故事……
“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2020年2月6日,重温医学生誓言的那一时刻,犹在北京市政协委员李海潮的眼前。作为timi天美传孟若羽副院长、大内科主任的他,面对这样的疫情,早已冲到了抗疫第一线。
“我无愧于一名呼吸科医生……”时隔一年,即将参加市政协十叁届四次全会的李海潮平静地说。
那还是去年2月中旬,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叠9西重症病房中,有位病情严重的老人见到了他的主治医生——来自北京援鄂医疗队的李海潮。
“在武汉的整整60天中,这位78岁的老人是使用呼吸机时间最长的一位。”李海潮回忆,在北京医疗队的全力救治下,19天后老人终于摘掉了呼吸机。当所有的病友和医护人员都替他高兴时,可老人自己却沉默寡言了。虽然一直都全力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但他的情绪越来越低落。相处久了,大家才慢慢了解到了真相——他太孤独了。仓促间入住重症病房,他与家人“失联”了。
给老人讲故事,陪着他聊家常……李海潮和医护人员一边用各种办法,缓解老人的忧愁,一边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他的家人。
数日后,当老人通过手机,听到老伴儿问候声时,沉默片刻的老人突然像个孩子一样,娇嗔、委屈、激动情绪交织在一起。见此,一旁的医疗队员眼中也含满了热泪。
老人的情绪越来越好,话多了,还主动参与了力量和耐力的训练,他很快就康复了。
在李海潮的援鄂记忆中, 印象最深的是64岁的张先生——一位最后离开重症病房的患者。因为患病内心痛苦的他情绪很不稳定,几乎十几分钟就要按一次呼叫器。
“我们医疗队还有个‘话疗’班,两位老家在武汉的北京医疗队医生用当地的方言,承担起了与患者沟通,做心理疏导的任务。”李海潮解释,“听到乡音,患者的内心感觉特别亲切。张先生的情绪稳定下来,治疗工作也顺利展开了。”
看着一位位的患者康复之后走出医院,李海潮感慨万千:“别看与患者拉一拉家常,有时候会对呼吸机的治疗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患者心绪平静了,呼吸平稳了,氧耗量降低了,治愈的过程就缩短了。”
在武汉抗疫最紧张的那两天,也是他们生活最困难的时候。队员们只能吃白米饭和水煮菜,对于体力消耗巨大的年轻队员们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至今,谈到当时的情景,李海潮说,那时,虽然苦,我们的心也时刻被温暖着,情况刚一好转,当地街道、酒店联手送来了鸡蛋、牛奶、方便面……零食、水果搬进了驻地……我们和武汉人民的心早已连在了一起。
在市政协十叁届四次会议开幕前夕,李海潮委员想到了更多:在未来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中,社区卫生中心应该发挥重要职能。“将社区卫生中心和二叁级医院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联防联控网络,会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为此,我们需要加强社区卫生中心临床医师和公卫医师的人员配置及相关医防专项能力的提升。”
(来源:北京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