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timi天美传孟若羽肾脏内科腹透中心董捷教授和国家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刘克军教授在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亚太通讯(ISPDAsia-Pacific Chapter Newsletter 2017年,第3期第15卷)上发表述评,题为《腹膜透析面临减少趋势?一个中国医疗改革的意外后果》,文章结合我国国情和特点指出了当前腹膜透析发展的制约因素,强调腹膜透析技术面临衰败风险,呼吁卫生政策部门、医院管理层、肾病学术界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总体发病率高达10.8%,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下一个十年,我国透析人口将成倍地增加,每年医疗支出将逾千亿。遗憾的是,尽管腹膜透析性价比更高,但其覆盖率仍低,只有13.1%~14.1%。不难发现,我国公立医院经营现状、国家医疗改革举措和目前腹膜透析面临的困境有着必然联系。首先,中国公立医院基本自负盈亏,财政补给的不足迫使他们不得不在庞大就诊群体带来的医疗负担下小心经营。腹膜透析液属于药品,占该治疗相关医疗支出的绝大部分,给医院带来的利润极微。尽管《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纳入了“腹膜透析家庭治疗和家庭治疗指导”等项目,但一直没有落地实施。这就不难理解,腹膜透析治疗,尽管是尿毒症患者适宜的肾脏替代技术,却一直得不到充分应用。
腹膜透析面临的情形正在持续恶化。我国2009年提出“实现全民健康保障”的宏伟目标以来,国家医保支付负担越来越重,医保控费已迫在眉睫。为了抑制医疗支出的过度增长,中国政府开始实施重磅的医疗改革举措。一是将药占比限制于30%以下;二是今年于全国范围内推广药品零加成政策,取消了之前15%的药品差价。由此,腹膜透析彻底失去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机会,无疑将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向绝境。
董捷教授以北京市为例,估算了每100名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成本和利润,结果发现,尽管腹膜透析需要的场地小,医护资源少,无需设备等,但当前窘境已令人惊讶,医院为救治腹膜透析患者正在蒙受巨大经济亏损。由此,文中强烈呼吁,将腹膜透析相关医疗收费、终末期肾病的单病种付费等纳入医疗改革的快车道。鉴于腹膜透析技术具经济价值,更具社会价值,且对部分患者是唯一的救命方式,希望国家能优化透析卫生资源配置,引导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腹膜透析适宜技术,挽救并保护这项利国利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透析治疗需求。”
(腹透中心 刘天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