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天美传孟若羽

  • 公众入口
  • 返回首页

壮丽中国画卷,精彩医者人生

【壮丽西藏画卷】第二批“组团式”援藏队员专访丨眼科 吴元:让藏区人民不出藏

来源:党院办、援藏医疗队 发布时间:2017-08-07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西藏地区眼科的疑难重症很多,眼科吴元大夫是北大医院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当地同胞亲切地称他为“光明使者”。他所在的自治区人民医院是全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医疗机构,特别是援藏工作有序开展以来,在新老两批眼科援藏医生的传承配合下,眼科的专科能力和专业水平有了全面提升。
 
 
深入藏区,处处都是挑战
 
 
    初到高原工作,整个援藏医疗队几乎没人能够幸免高原反应。恶心呕吐、头痛、失眠,哪怕只是稍快走动,都会心慌气短。在藏区常常能看到队员们吸着氧气工作,这几乎成了援藏队员们的“标配”。面对大量来自西藏各地求医的患者,吴元努力克服自身困难,从最初做一台手术都会觉得身体不适,到后半年他能够做到每周出一次门诊,完成3-4个单元的手术,每个单元最多能够完成10余台手术。
    西藏地域广袤,各地区之间距离较远,前来求医的患者往往病情复杂、非常棘手,牛顶伤、熊抓伤、雷劈伤这些眼科疾病在北京极少见到。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药物和耗材供应不够及时,正确判断病情并适当处置时刻考验着吴元。他说,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总能想到远在北京的大后方——北大医院,不仅眼科的各位老师,相关科室的老师都给过他帮助和支持,想到他们心里就很踏实。
 
“离开这儿,他们还能去哪儿”
 
 
 
    “大夫,我们这个病内地也看过了,看不好,他双眼看不见了,只要让他不那么疼就行”。吴元第一次见到多吉(化名)时,他正被家人搀扶着。多吉曾经到过内地治疗,但返回西藏没多久视力几乎消失,而且疼痛难忍,他的家人恳求吴元帮帮他。经过复杂的手术,“奇迹”慢慢出现了,多吉首先眼睛不痛了,头也不痛了。渐渐地,一个由人搀扶着入院的“盲人”,竟然可以在病房走廊里自己溜达了。多吉前来复诊的时候,握着吴元的手说,“想不到现在的拉萨就可以得到这样好的治疗,拉萨的治疗水平越来越高了,这一定要让更多的藏族同胞知道。”
    像这样辗转多地,最终回流到西藏治疗的患者并非少数。许多长途跋涉到拉萨求医的患者家庭都比较贫困,吴元总说:“离开这儿,他们还能去哪儿?”所以这一年来,吴元时刻牢记初来藏区时领导的嘱托——进一步降低眼科患者的出藏率,努力提高医疗技术,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最好的治疗。
 
全面覆盖,实现智慧援藏
 
 
    吴元作为北大医院眼科的青年骨干,努力寻求突破,把在内地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留在了西藏。除了规范常见诊疗技术外,白内障超声乳化、青光眼小梁切除、上眼睑下垂矫正……20余项手术及操作在藏区首次开展。儿童白内障、晶状体脱位、眼部巨大肿瘤、复杂眼外伤……一个个复杂疾病不再需要出藏治疗。
    按照援藏工作“师带徒”的要求,吴元重点培养了两名当地医生,一名是白内障、眼外伤方向,一名是青光眼方向,已经能够很好地独立开展工作;组织设计、申请课题、总结病例……他手把手地教当地医生开展科研工作,帮助科室制定发展计划,已有两篇病例报告被国内知名专业期刊接收。看着自己的“徒弟”逐渐成长,吴元觉得所有努力都值得。
    对自治区医院的援助,除了医教研全面覆盖外,吴元代表援藏医疗队和自治区医院接受了周边地市医疗单位的邀请,与当地医生同心协力、紧密配合,在昌都地区、林芝地区进行了白内障的筛查和诊治工作,将援藏效益辐射到了更大的范围。
    “大病不出藏”,是中组部“组团式”援藏的初衷,也是吴元的初心。对于吴元来说,从前一任眼科援藏队员手中接过接力棒就像一个意外之喜。捧着患者送给他的哈达和诗歌,他总觉得沉甸甸,能把光明和希望带给西藏的同胞,是援藏行留给他最好的礼物。谈到他留给藏族同胞的礼物,他自豪地说,援藏这一年,眼科是自治区人民医院业务量提升最明显的科室之一,2017年上半年眼科手术量增幅全院第一,远远高于其他科室,眼科也不再是出藏率最高的科室,已经从前十名里消失了。吴元用这“一增一减”为他的援藏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