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天美传孟若羽

科室动态

【抗疫日记】敬畏生命,继续前行

作者:张健 来源:内分泌内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3-20
字号:+-14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我们看到了曙光,迎来了转折,一路而来,我们留下了很多感动和伤痛。面对未知的风险,医护人员用生命守护生命;面对未知的结局,医护人员用仁心呼唤着康复的希望。可喜的是,未知的危险仍可以防范,医学知识还有力量助我们走出绝望。

  在与病魔争夺生命的战争中,我们迎来了春天,也有人没能留在世间。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曾留下鲜活的记忆,也给留下的人以力量,支持着我们继续前行。我院医疗队员张健在日记里,写下了参与抗疫工作以来的心理变化。

敬畏生命,继续前行

出发

  一切来得很突然,又很理所当然。

  2020年1月,我作为内分泌内科专培医师轮转急诊监护室。新冠肺炎虽有所耳闻,但似乎离自己很远。随着北京出现输入型确诊病例,急诊的感控也逐步升级。上班戴口罩、手卫生、个人防护,这些东西对已有7年临床经验的我并不陌生;下班后,我把自己隔离在家,通勤方式改成开车,保持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临近春节,生活就在既紧张又镇定的氛围中有序度过着。

  然而疫情的发展并不乐观,武汉、湖北相继告急,医院先后派出两批援鄂医疗队,前方的人手依然不够。第叁批医疗队动员令发出时,是个周四下午。我在上白班,没有看到微信;主任电话打给我,问“能不能去武汉?”我才知道动员令,回答“可以。”没有时间做心理建设,也没有时间跟家人商量。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我仅有的一点勇气,支持着我不逃避,把自己该做且能做的事情做了,这可能是种本能吧,所以我回答了“可以”。

未知

  我要在一片未知的土地上,开始很多未知的战斗。

  动员、集结、到出发,不到12个小时,仅仅勉强够打个包睡个觉,都来不及好好了解一下前方的情况。恍惚间,我已来到了武汉。从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到驻地的路上,身边除了医疗队和寥寥几位当地工作人员,看不到其它居民,这个城市太安静了。虽然之前从未到过武汉,但我知道,这个千万人口、九省通衢的中部重镇,平时绝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休整之后,很快就开始了感控的培训,实见实穿了传说中的“猴服”,一遍遍地记忆传染病病房的分区和穿脱防护的流程,慢慢积攒了“我能行,没问题”的底气。

无力

  新型冠状病毒颠覆了我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认知。

  在此之前,无论面对何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孢子菌等等,治疗的核心都是抗感染,然后辅以各方面的支持及对症治疗。新冠病毒没有特效药,我们的治疗只剩下后面的部分,大家心理多少都有点没底。我有些侥幸心理,很多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病程,大部分轻症的患者都能在支持下痊愈。

  然而,重症患者的病程和我见过的所有肺部感染都不一样,我们病区主要收治重症患者。重症病人急性期会经历高烧、咳嗽,在经验性抗病毒治疗1周左右后,大部分人体温和症状会逐渐好转,医生和患者这时候都很受鼓舞,感觉胜利在望。然而这是病毒给我们开的一个恶劣的玩笑,几天之后,激烈的炎症反应在病人的肺里刮起风暴,一度好转的病人再次呼吸困难,而且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偏偏是医生“无药可用”之时,激素?丙种球蛋白?托珠单抗?有没有用?有多大副作用?谁都说不上。每天的工作,除了小心谨慎的“试药”,就是支持、支持、再支持。

坚持

  这个阶段,我觉得自己真的没有什么存在感,却一定要硬刷存在感。

  既决定不了治疗方案,也帮不上病人啥实际的忙,每天除了文书工作,进到污染区也就是给重病人按按呼吸机的面板,重新固定下面罩,在更强的呼吸支持和更好的舒适度之间找一点平衡。危重的病人几乎都没有力气说话,但从他们的脸上我能看出绝望,我心里何尝没有绝望的感觉呢。

  但越是在绝望的时候,越要坚持,医生不坚持的话,病人更没有办法坚持。

  有一个病人给我印象很深,肺部病变很重,呼吸机管路、面罩、鼻导管,叁个途径大流量给氧,患者氧合仍然没法正常,病人一刻一瞬也离不开氧气,这种情况下,连给她插管的机会几乎都没有。每次我去床边,左右摆弄下设备,然后告诉她“给您调整了,待会儿会好的”,她微弱地点点头回应我,我心里涌起一阵无力。有一天夜里,病人氧合突然下降,床旁查看发现氧气瓶压力不足,我穿着活动不便的防护服踉跄着跑出去,推着几十公斤的氧气瓶再踉跄着跑回来,手忙脚乱地把氧气接上的时候,病人冲我竖起了大拇指,这是她第一次用除了点头之外的方式回应我。

  突然感觉很微妙,我尝试以医学专业知识做的任何事情,几乎都没有帮到患者,而我做了一件没有任何医学专业背景的事情,却得到了病人的肯定。在这种完全无力却硬要坚持的时候,我真正的体会到了“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偶尔去治愈”的意味。从那之后我更坚信了,必须努力去让病人感知到我的支持;一定要传递给患者信念——无论何时,都有人和他们在一起坚持。

牺牲

  这个病人最后还是走了,除此之外,很多人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疫情开始后,很多人在谈论牺牲,有些人赞颂医务工作者直面生死,不免牺牲,却无怨无悔。有些人站出来呐喊,不要为了赞扬牺牲而创造牺牲。而这段经历,让我觉得,远走他乡、放弃团聚、劳累、恐惧、孤独,对一个生者来讲,都算不上什么牺牲。真正的牺牲属于那些逝者。逝去的医者用生命予广大民众以警醒,逝去的患者用生命予医务人员以经验,这些牺牲化为我们手中抗击疫情的知识及武器,也化为我们心中战胜疾病的勇气与希望。

希望

  希望一直都在,春天还是来了。

  转眼来武汉一个多月了。室外的早樱已经陆续开放,病房里坚持下来的几个危重患者,逐渐摆脱了呼吸机,重症患者逐渐转轻症,轻症患者逐渐出院,大家都能感觉到,胜利就在我们眼前。

  眼下回顾这段独特的经历,教给我最重要的事情是:敬畏生命。无论是如何认真防护都不为过的自己的生命,还是在未知之中依然坚持而守护下来的生命,亦或是,最应该铭记的,那些逝去的生命。

  (内分泌内科 张健)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