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健康中国的伟大征程中,有一支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也是需要加强的,这就是科普队伍。
说到科普,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和我尝试过的科普,真切认识到科普绝不只是语言通俗化这么简单。首先做科普是需要真正的专业人士,科普不只是把话说得通俗一点,而是把深奥的科学道理、高深正确的医学观点和知识,用雅俗共赏的语言和形式呈现出来。实际上对进行科普的专家有更高的要求,以往与专业人士打交道,用专业术语就可以简单有效地进行沟通,但是科普要把高深的知识让不懂专业的人听懂、掌握住,是需要下另一番功夫的。科普专家不仅要具备这个能力,更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无论是从事医学科学或其他科学,最终还是希望能够让人类获益,让整个社会获益。因此,绝对不能“搁置于阁楼”上,只有几个人能懂,肯定是希望让大家有相关的理念和知识。要端正态度,积极地参与这样的活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这项工作做好。
另外,科普以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形式展现,也是至关重要的。白纸黑字感觉不太容易亲近,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使想要讲的知识深入人心。
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希望政府或者相关部门能够真正重视科普,搭建更好的平台,给予相关支持。这样才能保证科普既有质也有量。做科普仅凭热情,不能持久,难以不断提高、不断深化,难以成为规范持久的科学普及行为。
举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的专业是做儿童肾脏病,其实老百姓对肾脏到底是做什么的,不是真正的了解。如果我们按照专业课去讲肾脏的功能,大家可能不会去关注,觉得与自己无关。那么真正想传递的理念和知识,就没有人去接受。如果我们换一个题目,“肾脏是做什么的”,然后形象地解释肾脏像一个排污工厂,同时还可以去制造一些东西。用这样的比喻和方式来传递相关的肾脏知识,最终让大家知道肾脏很重要,了解保护肾脏的相关知识,从而达到传递科学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