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告别了同事和亲人,我院神经内科孙伟平和数百名参加中组部第十批援疆工作的同志一道,从北京出发乘机前往新疆,开始了新的工作历程。一个月来的所见所闻,让孙伟平感受到了西部风光的壮阔无际,党员干部建设美丽新疆的巨大热情,更激发起自身在这片热土上干事创业的使命担当。他说,“踏上援疆路 初心如磐!”
初到新疆,感受援疆者的担当
到达乌鲁木齐机场时,飞机刚停稳,地面巨大的鲜红条幅就映入眼帘:“热烈欢迎第十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公司援疆干部人才进疆工作!”“衷心感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顿时,亲切感油然而生。
下飞机后,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领导前来迎接,对我们报以极大的热情和诚挚的问候;随后,我们乘车前往驻地,路上一路绿灯,沿途不时看到工作人员对我们敬礼或行注目礼。隔着车窗,我仔细地打量着这里的同志们,默默地向他们致意。虽此前未曾谋面,但心底涌上的却是热流——“建设新疆、发展新疆”,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来了!
我的“驻地”是新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一附院),属于兵团系统。进驻之前,我和一百多名援助兵团系统的援友们在五家渠市兵团党校进行了集中培训,近一周的培训日程很充实,过程中还再次接受了军训。
一周的培训,我了解了新疆的历史地理文化特点,理解了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加深了对兵团管理体制的认识。一起培训的援友中,不少朋友是完成了第九批援疆任务后主动申请延长工作期限的同志。他们大多家在北京,职务也较高,在新疆工作了叁年甚至更长,这些老资格的援友们和我们一起认真上课和军训,之后继续援疆叁年,这样甘于奉献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前驱边境,见证奋斗者的繁忙和坚韧
完成了集中培训,各位援友就分头前往各自单位工作了。9月27日下午,还在前往石河子市的车上,我接到一附院电话,询问能否次日去基层义诊。没有犹豫,我当即答应了。带着未开箱的行李,次日一早,我和义诊团队从石河子出发,驱车5个多小时后,来到了位于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虽然还没到十月份,这里已经下过雪,一片初冬的景象。在县人民医院,我们开展了义诊、查房,指导重症患者的救治,看望慰问了一附院在这下乡驻点的医生,讨论了两院的合作模式。这个县是典型的地广人稀,3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人口仅5万多。由于缺乏专业人员,这里的医生一个下午就要收治15~16个新患者,工作极其繁忙。基层医务工作者长期扎根边疆,支撑着这里的医疗保健体系,使我们义诊团队都很感动,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援疆工作“变输血为造血”的重要性。
返驻石河子:领略戈壁明珠的无穷魅力
2天后,我返回石河子市,利用假期参观了石河子大学校史馆、周恩来纪念馆等,对石河子这个城市有了更多的了解。
解放初,新疆军区王震司令员拍板在这片戈壁滩上开发建设。从此,茫茫戈壁中从无到有,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如今,石河子成为以农场为依托、以工业为主导、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的军垦新城,以“戈壁明珠”的美誉着称于世。石河子大学以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创建的第一兵团卫生学校为起点,目前是新疆地区2所211高校之一。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1949年时的一个小诊所发展到目前拥有1500张床位的综合性叁甲医院。
随后几天,我与一附院的职能处室、临床科室进行了广泛沟通,了解医院的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初步的工作计划。在交流中,我得知大多数职工都是“兵二代”、“兵叁代”。他们的祖辈、父辈们在青春年少时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从东南沿海富庶之地、从中原内地来到新疆,扎根兵团,为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奉献了一生,而他们的子女们沿着前辈的足迹又继续奉献,践行着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
石河子的建设和发展凝聚着几代兵团人艰苦创业的记忆,如今的新一代继承和发扬着先辈的奋斗豪情和崇高情怀,这深深地打动了我。能来这里援疆,为这座戈壁明珠的美好明天增光添彩,成了我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
身在远方:牵挂常怀于心
虽然身在新疆,但我时刻能感受到来自北大医院以及神经内科家人的关心。国庆节前,科室常务副主任王朝霞和护士长在繁忙工作之余专程到我家进行慰问。10月中旬,石河子气温骤降,医院工会寄来的御寒衣物让我在冬日倍感温暖。前几天,医院领导来到新疆开会,在紧张的行程中,王鹏远副院长专门抽出时间,向我传达了医院的慰问,并对我在石河子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这一切都让我这个身在两千多公里外的北大医院人深受感动。
一个月来,可敬可亲的领导和援友,可爱真诚的同事和兵团人,时时带给我感动,更在朝夕相处中感受到他们对建设好新疆、发展好新疆的炽热情怀和执着追求。援疆工作于我而言,是一次受教育、再学习的经历。唯有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扎扎实实为边疆人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才能不辜负组织和医院对我们的期望,不愧对新疆人民的深情厚意。
我的工作刚刚开始,我的援疆之路刚刚启程!
(援疆干部 孙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