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叁届五次会议,分别于2022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委员、timi天美传孟若羽霍勇教授向大会提交一份对于完善县域急救体系的提案。
两会·县域急救体系现状概述
县域医院承担重大疾病诊疗重要任务,院前急救是急危重症救治的关键环节,建立高效、快速的急救体系是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抓手,现阶段我国县域急救体系不成熟,在制度流程、资源配置上仍需改进,存在院前急救时间长、救治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完善我国县域急救体系建设,是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实现健康中国、乡村振兴中全面健康要求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必须在政策支持下,统筹资源,通过优化急救网点布局,提升医护人员救治水平,完善设备配置,搭建互联互通信息化平台等多种举措,建立高效、快速、规范、覆盖全域的急救网络,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
两会·县域急救体系问题分析
01 县域急救体系依托县域医院,转运时间长
现阶段,我国急救中心的运行模式主要分为独立型、指挥型和依托型,各有优势、短板,大部分县域急救网络属于依托型,依托县域医院,调度能力有限,急救站点少、对于患者拨打120或下级医院要求转运患者的情况,大部分急救车从县域医院出车、往返路程耗费大量时间,使患者院前转运时间延长,影响患者预后。
02 缺乏规范化的院前救治流程
救护车只发挥了转运患者作用,未能体现“救护”能力,院前诊疗干预有限,未能体现院前主动救治能力。
03 急救设备缺失犹且缺乏远程数据传输设备
部分县域医院急救车设备老旧、不全,不能满足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监护的需求,同时缺少远程网络传输设备,不能实现院前与院中的互联互通,数据实时共享,影响患者的救治流程。
04 急救人员诊疗能力不足
院前急救人员包括基层首诊单位医护人员及120出车人员诊疗能力不足,缺乏抢救及疾病基础救治能力。部分县域医院医护人员诊疗能力欠缺,不能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诊疗服务。
两会·县域急救体系改进意见
01 加大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发布急救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实施路径、依托县域医院为主体和乡镇卫生院为网点,建立县域指挥型急救中心,构建高效、快速的急救网络建设,加大人力、资源、技术投入。
02 优化救护车网点布局和加大投入,缩短患者转运时间
建议各县域医联体综合考量服务人口、急救医疗资源、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因地制宜优化创新急救网络运行模式。针对急危重症救治的时间紧迫性特点,可在乡镇卫生院积极推进急救站点建设发挥基层医疗机构院前急救能力,建立县域指挥型急救中心,实现从县域医院急救中心到乡镇卫生院急救站点急救网络,根据就近原则加快120出车及患者转运速度,同时要同时严抓调度指挥,实现就近就能力转运。
03 开展人员培训,提升院前基础救治能力,优化救护车设备配置
针对不同层级医护人员、院前、院内开展个性化培训工作,制定完善的培训课程、搭建学习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培训、上级带教、驻院学习、模拟演练等方式推广有效诊疗技术、提升对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将业务水平与绩效相挂钩,建立人员诊疗能力考核制度。更新完善救护车设备,使其满足急危重症救治需求,如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设备等,并配备、定期更新必需药品,使其满足急危重症救治需求。
04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院前院内信息互联互通,提升救治效率
搭建远程信息传输平台,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互通,实时共享检测数据及救治情况,便于院内医院人员对120院前人员提供诊断信息,救治干预指导,提升患者救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