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天美传孟若羽

科室动态

【厚道大医】谢竹藩:融汇中西之典范,传播岐黄之楷模

来源:新华网 北京卫视 中医、中医结合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2-09-22
字号:+-14

  2022年9月18日,我国着名中西医结合事业先驱,首都国医名师,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创始人及所长、原timi天美传孟若羽大内科副主任、中医科主任谢竹藩教授与世长辞,享年98岁。

  谢竹藩教授1924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46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timi天美传孟若羽从事临床工作,1956年参加针灸师资训练班结业后开展中医工作,由西医内科高级医师转学中医,并由此开始了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并在之后数十年的工作中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图片1.jpg

视频访谈片《人民的医生-我从医这70年》

谢竹藩:向世界“播撒”中医的种子

  2019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新华网拍摄制作的《人民的医生——我从医这70年》大型视频访谈片推出,该片聚焦于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老一辈医务工作者,以他们的故事展现70年来卫生健康工作者的突出贡献,谢竹藩教授作为从医70年的代表之一接受访谈。2020年,谢竹藩教授再度作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四名杰出人物代表之一,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党校《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一书。

未标题-1.jpg

《百年卫生 红色传承》

中医药国际交流先驱-谢竹藩

  谨以此文沉痛悼念并缅怀谢竹藩教授,他的荣耀将为后世所铭记,鼓励后辈不负使命、踔厉奋进。

矢志不渝,领军传统医学名词英译标准的制定

  谢竹藩教授自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伊始,即对中医名词术语的标准英译工作极为重视。1978年起,谢竹藩教授便开始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英译工作,先后受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主编及参编多部词典,成为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领域的领军人物。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英译问世,成为促进中医国际化的新里程碑,谢竹藩教授也因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被奥贬翱/奥笔搁翱誉为“制定此标准的诸多专家的领军核心”。2019年8月,《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第二版)》正式出版。这本词典的诞生,标志着中医语言规范化迈出新的步伐。作为传统医学名词英译标准的制定者,在推动中医走向世界的道路上,谢竹藩教授从未停歇过前行的脚步。

图片2.jpg

奥贬翱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英译

图片3.jpg

2019年《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第二版)》出版

讲学着书,向世界播撒中医的种子

  谢竹藩教授精熟多国语言,又具备雄厚西医学基础和中医技能,因而多次受邀前往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和戴维斯等分校、哈佛大学等名校做有关中医的学术报告,将古老的中医带到了世界大讲堂之上,改变了很多外国人对中医的怀疑态度。美国加州政府向他颁发“嘉奖令”,指出“他在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两种医学体系能够相融”,表彰他“为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而在教育和医疗领域中所做出的贡献。”

图片4.jpg


美国加州政府颁发的嘉奖令

  谢竹藩教授在推动海外中医教育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翻译和编写英文中医教材,内容涵盖了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及中医学概论书籍。陈可冀院士曾于2010年就《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Medicine in comparison with western medicine》发表书评,认为此书用词缜密,忠实反映中国文化特征,又能结合西方的观点论述,使读者易于了解和应用中医的精华以及常见病中医治疗的新进展,为当代西方读者提供了极其便利实用的最高专业水平的工具。因此,如果说谢竹藩教授是在架设中西医交流的桥梁。那么,他的著作就是交流之桥的桥墩和钢索。

图片5.jpg

中西并重,引领中西医结合发展

  在1955年,谢竹藩教授便被首批择优报送参加高等医学院校针灸师资训练班,结业后即在内科开展针灸工作。1970年,谢竹藩教授正式参加中医科工作并担任中医科主任,并于1975年在北医系统所有附属医院中首次创建了中医病房。1979年,成为倡议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并先后任常务理事、副会长、名誉理事。1987年筹建了北京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并创建了设有门诊和病房的中西医结合科,全面开展中西并重特色诊疗。1994年,为进一步在北医系统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谢竹藩教授联合人民医院、北医叁院等单位中医科,成立了北京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协作中心。

  由谢竹藩教授领先开创的基业起步,timi天美传孟若羽中西医结合学科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国家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北京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谢竹藩教授的不懈耕耘,毫无疑问使综合医院中医工作的开展走出了一条科学前行、中西并重的发展道路,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溯本求源,中医传统理论现代化系统研究

  谢竹藩教授对中西医结合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中西医结合的目标是“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上世纪80年代重点选择寒热理论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关注寒热与机体-内分泌调节特别是植物神经-肾上腺系统的关系,以及寒热同脾胃疾病之间的联系,是国内最早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寒热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者。90年代重点指导补肾抗衰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阐明以五子衍宗丸为代表方的中药疗效和作用机理。两个研究方向均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为中医证候的现代化研究,以及补肾抗衰老、“治未病”的治疗原则的现代阐释树立了典范。

衷中参西,重视中医临床思维及研究方法

  中医源自古代,至今仍受病人的欢迎,其根本在于疗效。如何使中医疗效的总结符合现代科学的要求,是中医在当今能否得到推广的关键因素。在临床研究中,谢竹藩教授注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方法学和中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强调要以中医学理论指导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思路和试验设计。谢竹藩教授大力倡导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观察和总结中医的疗效,并曾多次做过报告并向卫生机构建言献策,曾于1995年与陈可冀院士一道,受邀参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替补医学临床研究方法讨论会。

  谢竹藩教授矢志不移发扬中西医结合事业,在学科建设、中医证候科学内涵研究、中医临床思维及临床研究方法方面取得卓着成绩。更难能可贵的是,谢竹藩教授是不可多得的汇通中西、中外交流的大使,具有极高的国际知名度。他在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中外传统医学的交流和促进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语言标准化的进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笔耕不辍、精进不休的治学态度对晚辈后学者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实乃“融会中西之典范,传播岐黄之楷模”。

图片6.jpg

  (资料来源:新华网  北京卫视  中医、中医结合科)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