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医学部举办了“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学术高峰论坛暨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奖颁奖活动”,我院皮肤性病科汪旸教授荣获第四届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奖。
“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奖”自2017年起设立,旨在提升青年人才创新能力,树立青年榜样,培养一批进入世界医学科技前沿、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青年人才队伍;表彰奖励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医药领域科学原创理论和技术创新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为北大医学的“双一流”建设目标、“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做出新的贡献。
汪旸教授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皮肤淋巴瘤患者队列,并带领团队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进展机制方面取得突破。她阐明了皮肤T细胞淋巴瘤大细胞转化的分子机制,发现了皮肤T细胞淋巴瘤不同的肿瘤细胞来源并对疾病进行了分子分型;以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在Blood、Nature Communications、J Invest Dermatol等杂志发表SCI研究论文60余篇。2014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17年获得“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称号,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并入选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潜心科研 挑战临床难题
汪旸2000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在研究生阶段选择皮肤科作为专业方向,师从皮肤病理学家涂平教授。攻读博士期间她曾赴加拿大鲍叠颁大学皮肤科联合培养,进行皮肤肿瘤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在步入医学殿堂的道路中,她不但对皮肤科临床工作拥有无限热爱,同时对疾病背后的发病机制充满好奇。多年来北大医学的教育让她认识到,作为一名杰出的医生,除了治病救人,用已有的医学知识服务社会以外,更要推动医学的发展,创造新的知识,这也促使她立志成为一名临床科学家。作为一名皮肤科医生,她非常关注那些性命攸关的皮肤领域疑难重症,选择了皮肤淋巴瘤做为专业方向。汪旸从2009年建立皮肤淋巴瘤专业门诊开始,诊治了数千名患者,并且对近千名患者进行长期系统的随访和管理。目前她已经带领团队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皮肤淋巴瘤患者队列,并牵头建立了全国多中心的皮肤淋巴瘤诊疗协作网。
皮肤淋巴瘤是一类无论在诊断和治疗都非常困难的疾病。在临床疾病诊治的过程中,汪旸发现,有90%的皮肤淋巴瘤患者在早期会被误诊为炎症性皮肤病,而早期的皮肤淋巴瘤无论从临床上还是病理上都缺乏明确的标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她和实验室的同道合作从早期患者的皮损组织中发现了早期皮肤淋巴瘤诊断的分子标记。这个分子标记发现后被多个国家的患者队列验证并评价,并在文章发表7年后被国际皮肤病领域最权威的教科书《叠辞濒辞驳苍颈补皮肤病学(第四版)》引用。
在临床工作中,最让她感觉困扰和挫败的还是晚期患者的治疗。现有的治疗手段对于晚期的皮肤淋巴瘤患者束手无策。患者对常规化疗抵抗,一旦进入晚期,生存率很低,即使是最新的肿瘤免疫治疗也收效甚微。而造成晚期患者生存率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没有有效的靶向药物控制疾病。因此,汪旸开始不断地探索皮肤淋巴瘤背后的发病机制。多年来,她带领着一支年轻的团队,对皮肤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攻坚克难。先后阐明了多个关键分子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并发现了造成皮肤T细胞淋巴瘤预后不良的大细胞转化的分子机制。她的研究成果刊登在Blood,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水平期刊上,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于2019年当选国际皮肤淋巴瘤协会(ISCL)的中国执委。
倾心育人 浇筑医学未来
在教书育人方面,汪旸常年担任皮肤科研究生班主任,负责皮肤科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制定。她始终认为,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驱力是研究生培养中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她会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负责的课题,让每一位学生从课题的设计阶段参与进来,并让他们在对课题完整的设计-实施-结果分析的过程中逐渐学习成长。她指导的学生其中2人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得全国皮肤病与性病学博士生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1人获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优秀研究生二等奖。除了科学研究以外,她还注意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带领临床研究生在New Eng J Med,JAMA Oncology,Lancet Hematology等高水平临床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病例报告。她希望能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临床研究双肩挑的科学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汪旸教授仍在求索路上。她深知皮肤淋巴瘤这个疾病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也还有千万患者没有得到成功的救治。汪旸说:“我们取得的成果离攻克这个疾病还很远,我们只能不断努力,不断前行。”
(皮肤性病科、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