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天美传孟若羽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心脏外科>> 科室动态 >>正文

科室动态

【医海撷英】跨越半世纪,挽救一颗心

——我院成功开展首例罢笔痴搁手术挽救先心病患者

来源:心血管内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2-08
字号:+-14

  吴大姐今年55岁,也跟医院打了55年的交道。出生40天时,她就被诊断为“法洛四联症”,这是一种以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为核心,合并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等多种心脏畸形为主要表现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患病概率约为万分之二,在儿童青紫型心脏畸形中居首位,绝大多数未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在童年期死亡。

  为了纠正先天畸形,改善心功能,吴大姐在医生的帮助下开始了漫漫修“心”之路。12岁时,吴大姐进行了外科矫正术,30岁时又接受了二次手术治疗,之后又因心律失常先后行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但吴大姐的心脏仍然无法和常人一样健康。

多年“心”病无法改善

  随着病程的进展,吴大姐的病情也越来越重。2009年,吴大姐第一次来到北大医院就诊;五年前,再次因为喘憋、水肿、少尿来到北大医院治疗时,检查结果提示已经出现了肺动脉瓣狭窄合并大量反流。因为心功能微弱,循环受阻,使得腹水布满腹腔。受大量腹水压迫,吴大姐日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即使平卧休息都很痛苦。心血管内科的专家们精心设计了药物治疗方案,然而就算是把药物剂量加到最大,也很难完全缓解症状;心脏外科专家表示,吴大姐的身体已经不允许她做第叁次开胸手术来修复心脏的缺损。

  多年来,吴大姐的“心”病也成了北大医院心脏团队的“心病”。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不但保持着对吴大姐的随访,而且多次协调多学科讨论,研究治疗方案。专家们提出,可以尝试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罢笔痴搁)。这一手术无需开胸,而是采用创伤较小的介入方式,手术将人工瓣膜和病损的肺动脉瓣置换后,可以恢复原有的瓣膜功能,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然而,手术所用的人工瓣膜在当时尚未在国内上市,吴大姐只能继续药物保守治疗。

  北大医院提出的这一方案给吴大姐带来了希望,尽管艰难,但吴大姐仍保持信心。五年来,她定时前来心血管内科复诊,调整用药治疗方案,成了大夫们的“熟人”。

首例罢笔痴搁手术成功完成!

  2022年7月1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首个自膨胀式罢笔痴搁产物痴别苍耻蝉笔-痴补濒惫别上市。对于北大医院心脏团队的专家们来说,解决吴大姐的“心”病的时机成熟了!

  引入新器械也意味着医院要开展一项全新的技术——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吴大姐作为第一例患者,对北大医院十分信任,而这份信任也给予了心脏团队专家莫大的鼓舞。

  9月26日,北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霍勇、李建平、马为携手心脏外科专家王进、李西慧,以及麻醉科专家王东信、张鸿等多位医生,成功为吴大姐进行了罢笔痴搁手术治疗,过程非常顺利,手术安全完成。术后复查人工瓣膜工作良好,肺动脉瓣反流明显减少。

  术后1个月,吴大姐的腹胀、水肿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显着提高。术后2个月,吴大姐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她也专程来到门诊,表达了对心脏团队的感谢之情。她高兴地说,“55年了,我的这颗心终于被北大医院的专家救好了,折磨了我55年的痛苦,有希望消失了,谢谢各位专家!”

图片1.png

人工肺动脉瓣释放后

图片2.jpg

北大医院首例罢笔痴搁手术团队

图片3.jpg

术后2个月随访,吴大姐基本恢复了正常生活

守正创新、追求卓越

  中重度肺动脉瓣反流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后,会导致右心室容量负荷大量增加,长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出现心律失常和猝死。传统的多次(二次及以上)开胸手术不仅难度大,且风险高。罢笔痴搁手术采用介入方式,创伤较小,成为纠正肺动脉瓣反流的一大新选择。

  北大医院是引领全国心脏介入技术发展的单位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少数开展罢笔痴搁技术的单位之一。首例手术的成功完成,也再次体现了北大医院心脏团队的高超技术和先进理念,也标志着团队在重度肺动脉反流诊疗领域进入全新介入微创时代。

  跨越半世纪,挽救一颗心。吴大姐不仅是第一批受益于新技术的患者,她也是“厚德尚道”的北大医院人见证亿万国人美好幸福生活的代表。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北大医院将在深厚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持续开展新技术、引入新疗法,为更多患者提供诊疗新选择。

  (心血管内科)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