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天美传孟若羽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公众入口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 正文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医苑情暖】患者来信触一位政协干部的就医手记

来源:张墨宁 发布时间:2023-03-06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3月4日是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开幕的日子,我们收到了全国政协机关的张女士发来的感谢信,用平实的笔触记录了在北大医院求治经历中的温情时刻,留下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尽管病痛让人脆弱无助,但张女士仍然乐观豁达对待。信中提到了医生、护士、保安等工作人员对他的尊重和关照,也提到了病友和家属积极面对、彼此托付的真情和温暖。今天,就让我们透过这封信,看看百姓心中“厚德尚道”的北大医院。

患者来信:一位政协干部的就医手记

  2022年,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那段独自频繁跑医院的日子,让我对健康的意义、对生命的变数,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感悟。特别记录下那些令人心头一热的场景和瞬间,以纪念这一段时光,收拾心情迎接新的开始。

人性化在于细节

  暑休结束后上班的第一天,我感到有些头晕恶心,打不起精神,午休时身上忽冷忽热。下午讨论工作时,我已经觉得直不起腰,说话也有气无力,只好跟领导请假,打车到北大医院急诊科。一量体温,39.1度,这个时候发烧,谁都知道意味着什么样的可能,我立刻紧张了起来。不出所料,护士马上招呼旁边的保安大叔送我去发热门诊,换狈95口罩、做鼻拭子核酸、医生问诊、做两项常规检查,然后就是未知而茫然的等待,直到确认核酸阴性,才能离开。

  长长的走廊里只有几个人,彼此间隔很远,跟我一样在等结果。此时,大家的心情或许都差不多,一边作最坏的打算,一边在自我安慰,回忆自己最近几天的行程,排除可能性。北大医院的核酸检测效率很高,没有给我太多内心不安的时间。两个多小时后,“警报”解除,医护人员通知,可以回急诊科按正常流程看病了。再量体温,已经是39.4度。

  排队、挂号、做叠超,一系列检查后,医生判断是肾结石掉入输尿管引起的感染和发热,炎症已经相当严重,还引起了肾积水,万幸的是结石的位置比较“友好”,没有疼痛感,但是必须尽快去门诊约手术,在此之前只能是输液消炎。

流程科学,衔接顺畅

  疫情期间,医院严格要求间隔就座,输液室已经满员,走廊里、急诊大厅或坐或躺,挤满了打点滴的人。所幸,等待的时间并不长,输液室很快空出了一个座位。从下午到夜晚,总算可以踏实坐下来了。

  急诊科是最能直接感受到世间疾苦的地方,随时都可以看到被子女围着的、坐在轮椅上哀嚎的老人,身上挂着血袋或者尿袋的步履蹒跚的病人。对病人和家属来说,少排队、少跑一些冤枉路,就是最实在的关慰。北大医院是我去过的流程优化做得最好的医院,急诊分诊、挂号、去诊室、缴费、化验、取结果,每个环节的衔接都很顺畅,无论口头提示还是文字标识也都很清晰,最大程度避免了走回头路。抽血和叠超这两项在门诊一般都排长队的项目,也很快就能做上。急诊超声室门口贴条提醒:“如果叠超没有人,请大夫给工作人员打电话”,检验科的窗口旁边放着一台小型打印机,扫条形码就可以自助打印。这些细节上的体验,让我感受到了被认真对待的暖意。所以,我必须要给北大医院急诊科一个“好评”。流程的科学化,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更重要的是,让人对疾病的恐惧得到了缓解,脆弱无助时获得一些最迫切需要的安全感。在坐到医生对面之前,就已经对他们的医术产生了莫名的信任。人性化,不只是标准规范的礼貌用语,不只是训练有素的微笑,而是发自内心重视病人的痛苦,帮助病人尽快得到医治,哪怕一个流程的优化只是减少了两分钟的无谓消耗,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一针见血”的护士

  每次去医院,最害怕的就是抽血。曾经有护士说我先天血管细且扁,加上不爱运动,血管凸起不明显,导致抽血困难。遇到经验不足的护士,还会经历两只胳膊被轮番拍打的惨痛,最后终于找到“下手”的地方,也是勉勉强强抽出来一点点,刚够检验用。所以,每次抽血前,我都是又忐忑不安又有点内疚,提前使劲甩胳膊、猛喝水,好让血管充盈一点,并且给护士“打预防针”:“我这血管不好抽”。护士虽然有了心理准备,还是没料想到困难的程度,一会儿拍打,一会儿让我侧身,一会儿让我甩胳膊,等到终于扎进去的时候,大家都如释重负。

  这次在北大医院,算是遇到了抽血界的“天花板”。和平常一样,我提前跟护士说了她即将面对的是千人一遇的“惰性”血管,然而,护士并没有抬眼看我,也没有搭腔,只是机械地默默操作,绑皮管、扎针、抽血、采血一气呵成。

  “一针见血”的护士让我心头一热,被她的手艺折服。口罩遮住了她的脸庞,但是那双灵动的眼睛散发出迷人的光芒。技能出众的人,最美。不管做什么工作,可以处理任何复杂的状况才能称得上炉火纯青,专业精神永远最值得人钦佩。

关爱,让生命更坚强

  验血时,一位消瘦羸弱的老人排在我前面,看起来应该有90岁左右,身体无力地斜靠在轮椅上。同样已经头发斑白的儿子握着扶手,女儿应该也已近花甲,在一旁协助。老爷爷要扎针了,儿子贴着他的耳朵大声安抚:“放松,就是抽几管血。”抽完之后,两个人把他们的父亲轻轻推到一旁等候。老爷爷缓缓开口,像是喃喃自语,又像是询问什么,大约只有长期照顾他的人能听懂。儿子立刻俯身凑到他眼前回应:“那是昨天的事,今天在桥上的事你还记得吗?”对父亲非常耐心,眼里满是关爱。这样温情的场面,让我想要落泪,有些想念自己的父母。

  几天以后,我提前住进了北大医院,疫情防控要求不能有家属陪同。在病房,有一位从呼伦贝尔来的老太太跟我住一间,她乐天派的性格让我对手术的惧怕减轻了很多,子女轮番跟她视频,她笑着抱怨,好不容易住回医院还没机会被伺候。我们在同一天做完手术后,都不能翻身,护工把粥分别放在床头最近的地方,我们微微侧身用吸管喝几口再轻轻躺下。两个人不约而同笑了,感慨没有任何依靠时,人的生存能力可以很强。

  生病是不期而遇的苦难,会打断人的生活秩序,但也会让人按下暂停键,审视生命的意义。我希望自己很多年后再回想2022的时候,已经忘却了痛苦的体验,只记住这些值得珍藏的人和事。这些温情脉脉的瞬间,将是我的心灵给养,让我一想起来,就觉得生命有无限美好。2023悄然而至,希望疫情消散,希望那些给过我温暖和善意的人都能拥有健康,想跟他们在其他场合偶遇,轻轻地送上问候:你好!

  • 标签: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