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北大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教授带领团队成功实施了“搁丑别翱虫中国研究”项目的首例支气管流变成形术,为慢阻肺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接受治疗是一位74岁的男性受试者,既往有超过30年的吸烟史,每天吸烟达4包,诊断为慢阻肺多年。虽已戒烟10年并接受了吸入药物治疗多年,严重的咳嗽和咳痰仍然每日困扰着他的生活。当获知有新的介入疗法后,患者和家属充分协商,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成为“搁丑别翱虫中国研究”项目的首例受试者。在王广发主任、廖纪萍副教授和气管镜室技术人员、麻醉师的通力协作下,整个操作治疗用时1小时多,过程平稳。术后患者苏醒,安返病房。
搁丑别翱虫支气管流变成形术全国首例入组成功,术后团队合影
慢阻肺是全球的四大慢病之一,也是全人群中的第叁大死因。我国的慢阻肺患者总数约为一个亿。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表型(咳嗽、咳痰为主)的慢阻肺,由于气道粘液的高分泌使得呼吸症状负担更重、生活质量更低、反复急性加重和住院风险增加。这类病人的肺功能的下降速度要快于非气道高分泌的慢阻肺人群。目前的吸入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皮质类固醇激素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对于已增生的粘液生成细胞无法消减,所以有一部分患者仍然症状得不到满意控制。
支气管流变成形术是近年呼吸介入领域出现的创新疗法,被称之为“支气管上皮换肤术”。这项技术是以脉冲电场(Pulsed Electric Field,PEF)非热能量,经支气管镜介入对气道粘膜消融,消融深度可控,随后粘膜上皮可完全修复。对具有气道粘液高分泌特性、粘液生成细胞显著增生的慢性气道炎症表型慢阻肺病人,这种疗法可“物理性”地降低粘液来源,从而降低了气道粘液高分泌,由此获得了临床获益。
近些年随着支气管镜介入技术的发展,重度慢阻肺患者的治疗有了很大的改观。北大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多年来持续追踪呼吸内镜和介入呼吸病学技术国际前沿,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慢阻肺的介入主要针对“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两种不同的亚型,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北大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是国内最早开展支气管镜下活瓣肺减容治疗肺气肿的科室之一,近年来作为牵头单位,开展了肺减容回力圈系统和气管流变成形术的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还布局了冷冻喷雾的黏液流变成形术,以及靶向肺去神经治疗、热蒸汽肺减容等最新的治疗方法。
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引进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北大医院呼吸专家将继续在医疗服务中守正创新,以人民健康和患者需求为导向,在呼吸介入技术为代表的诊疗实践中积极探索,为增进广大呼吸病患者的健康福祉而不懈奋斗。
(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