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医学办学111周年之际,北大医院眼科专题展于北京大学淑范医学图书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旨在展示北大医院眼科创建百年以来的辉煌历程和丰硕成果,既是对珍贵史料的集中呈现,也是对北大医学办学111年来坚守初心的献礼。
开展当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原主任韩启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北京大学纪委副书记、医学部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莉鑫,医学部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朱树梅,医学部副主任肖渊等领导在北大医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眼科中心主任杨柳的陪同介绍下仔细参观,不时驻足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
眼科是北大医院最早建立的科室之一,早在1915年医院成立之初便得以创建,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北大医院也是眼科学科最早出现在北大医学中的单位。展览集中展示了百余年来北大医院眼科在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的璀璨历史和丰硕着作成果,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更彰显了前辈们对医学教育的执着追求和敬业精神,展现出北大医院眼科的深厚底蕴和丰富经验,以及为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的宝贵贡献。
建科历史
1915年2月,北京医学专门学校附设诊察所“将附属于眼科之耳鼻喉科”另设主治医。随后,在张黻卿、石锡祜、黄芸苏、刘宝华、毕华德等前辈们的接力推进下,北大医院眼科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守护着患者的光明和希望。
医学教育
虽已独立科室,但仍缺少眼科专门人才。自创科起,北大医院眼科便加强眼科教学,注重人才培养,编撰教材、制作教具、绘制挂图、设计幻灯片……先后造就了一批全国着名眼科专家和无数学科骨干。
20世纪50年代,北大医院眼科系列教学挂图之“眼底病 视网膜母细胞瘤”。右下角由绘图人谢钟相亲笔落款,“一九五六、五、十一,8-12”,表明这幅图是谢钟相于1956年5月11日上午8-12点完成的。
北大医学院时期、北京医学院时期、北京医科大学时期的教学幻灯片,内容涉及眼解剖、组织、病理、临床等各个方面。眼球模型,也是此次展览中的珍贵展品。
蜡制眼教学模型。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眼病,可引起结膜滤泡增生、角膜血管翳、结膜瘢痕、睑内翻倒睫等,并可导致角膜溃疡和瘢痕,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上世纪中叶,沙眼曾在我国广泛流行,一时有“十人九沙”的说法。沙眼的防治是当时眼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年轻医生时重要的学习内容。
临床科研
医学是对于人的学科,需要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给出最合适的诊疗方案。多年来,北大医院眼科不断细化专业组,认真记录、留存病案,精心保存病理切片、标本,为教学、科研、临床病例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同视机,也叫大弱视镜,是检查斜、弱视最基本的仪器。
20世纪60年代,北大医院眼科病理室制作的眼球病理切片。
专门存放眼球病理切片的木柜
眼球病理标本,这些标本取自患者严重病变摘除的眼球,制作成病理标本后,用于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
20世纪50年代留存的患者手术信息卡纸。当时北大医院眼科医师在为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记录下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和手术前后照片,可对比手术疗效,并用于教学或临床病例研究。
试镜片箱
泛黄的笔记病案、精致的绘图书稿、生动的模型幻灯,经典的切片仪器……每一件陈列的文物都有属于它的厚重历史和辉煌。它们记录了北大医院眼科发展壮大的艰苦历程,反映出北大医院眼科百年来的征程和风貌,见证了北大医学眼科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映照着北大医者“厚德尚道”的核心价值观,弘扬和践行了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参观须知
【展馆信息】
地点:淑范医学图书馆地下2层
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1:30? ?13:30-16:00
【参展方式】
个人无需提前预约,开展期间自行前往。团体如需讲解服务,请至少提前3天。
【电话预约】
82802617(林老师)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