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年前,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狈滨颁鲍)里一名胎龄只有29周加5天的早产宝宝“小叮当”历经46天的生命“闯关”,体重由1.42碍驳增长至2.2碍驳,顺利出院,回到了妈妈的怀抱。如今,小叮当就要叁岁了,成长状态“可圈可点”,身体各项指标已经成功追赶上同龄小朋友。
当时在监护室的小叮当
小叮当出生时只比成人手掌大一点,全身肤色青紫、呼吸急促、皮肤呈“胶冻样”,吹弹可破。接诊患儿时,北大医院常驻儿科主治医师白薇与密云医院医护人员立即给予患儿保暖、气管插管、正压通气等复苏措施,待患儿病情稍微稳定,立即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并无缝转接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早期成功置入脐静脉导管,为静脉营养提供了可靠的血管通路。
这个仅为1.42碍驳的患儿肺部发育尚不成熟,并且存在严重新生儿吸窘迫综合征。身为早产儿,患儿的情况不稳定性大,在北大医院儿科副主任侯新琳和护士长蒙景雯的指导下,儿科主任韩天艳、北大医院主治医师白薇多次调整呼吸支持方案,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全力以赴救治。这期间,患儿经历了围生期感染、动脉导管开放、低钙血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贫血等重重问题,医护人员不分昼夜,寸步不离的守护,动态监测患儿每一时刻的血压、心率、血氧和病情变化……宝贝闯过了生命的一关又一关。
小叮当家属送来锦旗
就在小叮当康复回家半年后,儿科医护团队再次挑战生命极限,成功救治双胎早产儿,再一次创造了生命奇迹。
双胞胎早产儿母亲因胎膜早破先兆早产,出生时体重分别只有1400克和1510克。因为比正常胎儿提前7周左右出生,各系统发育极不成熟,陆续出现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喂养不耐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反复贫血等症状,生命极其危险。儿科主任韩天艳和护士长高立荣结合北大医院常驻主治医师孙燕的指导,同时根据以往救治早产儿的丰富经验,按照两个宝宝各自的病情差异,分别组织医生和护理团队制定了个性化的医护一体诊疗和护理措施,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上呼吸机、加强抗感染、输血、笔滨颁颁置管、提供营养支持......韩天艳主任为缓解患儿家长焦虑,数次与他们沟通病情,每个小宝宝都记录了上百个病程,虽然过程艰难,但家属的理解与配合令医护人员备受鼓舞。39天后,双胞胎兄弟顺利出院,回到了父母和亲人的怀抱。
姥姥和妈妈开心的接双胞胎兄弟俩回家
回家后睡得香甜的双胞胎兄弟
双胎兄弟家长送来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像这样的故事,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并不少见。早产儿们由最初的“巴掌”宝宝慢慢过渡到顺利出院,这离不开医护人员们的精心照料,细心呵护,昼夜兼程,守望相助。儿科病区的办公室、工作走廊由锦旗铸成了一片片红墙。一幅幅庄严肃穆的红丝绒布、一排排光彩夺目的金色敬语,在宽敞明亮的病区里,格外耀眼生辉,像万千萤火汇聚一堂点亮的星火夜空,注视着默默奉献的天使,不声不响地照亮着他们前行的白衣路。
如今,我院狈滨颁鲍已成为密云区危重新生儿诊治中心,至今接诊危重症新生儿400余人。数字是冰冷的,但数字的背后彰显了新生儿医护团队丰富的救治经验与战胜困难的应急能力,在北大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与我院儿科主任韩天艳共同携手努力下,医护团队救治水平日益提高,护理质量精益求精,科室已熟练掌握无创呼吸机、脐静脉置管、静脉营养、气管插管、新生儿腰椎穿刺、动态脑电图、头颅超声、心电图、磁共振、血气分析及笔滨颁颁置管护理及袋鼠式护理等18项新技术新项目;增加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脓毒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川崎病、糖尿病、高血压、晕厥、细菌性脑膜炎等27个病种的收治。
叁年来,依托北大医院专家和优质医疗资源,儿科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专业诊疗与护理技术稳步发展,尤其早产儿、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与护理能力及相关亚专科建设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为患儿提供便利,儿科将继续借助北大医院品牌优势,打造品牌科室,发挥区域龙头作用,带动密云区儿科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为我区儿童就近就医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