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支部和工会小组的精心组织下,近日,医务处利用周末时间组织职工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党工联合活动。他们首先探访了航天城,与航天科研人员深入交流,亲身感受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学习航天人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随后,他们踏上了前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红色之旅,参观了集宁战役纪念馆及乌兰察布博物馆,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革命历史。
感悟航天精神
走进航天城,大家来到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这里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神经中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对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有了感性认识和深入了解,被航天人在背后付出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所感动。通过与航天科研人员的深入交流,大家深刻体会到了航天事业背后无数航天人的智慧结晶和巨大付出,对航天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自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以来,中国航天人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九号,再到天宫中国空间站从零到建成可长期驻守6名航天员的规模,还有“绕”、“落”、“回”叁步走的探月工程,每一步都凝聚着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每一步都展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伟大力量。
航天精神首先体现在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上。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的科学实验,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这种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不断前进。
航天精神体现在勇于创新上。面对复杂的航天技术和未知的太空环境,中国航天人不满足于现状,敢于挑战,勇于创新,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确保了载人航天任务的圆满成功。
航天精神体现在团结协作上。载人航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共同努力。从设计师、工程师到一线工人,从航天员到后勤保障人员,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得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能够稳步前行。
航天精神体现在无私奉献上。航天事业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事业,航天人常常需要长时间的艰苦训练和默默无闻的工作。他们为了国家的航天事业,为了人类的航天梦想,甘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航天精神不仅是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财富,同样与医疗服务行业非常契合。大家被航天精神所深深打动,作为医务处的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医疗、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为了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和护佑患者生命安全,都应该发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祖国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持奋斗。
追寻红色记忆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医务处工会小组组织了一次庄重的红色之旅,大家前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参观了集宁战役纪念馆及乌兰察布博物馆。
集宁战役纪念馆位于乌兰察布老虎山生态公园内,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10平方米。该纪念馆于2010年10月29日正式开馆,由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馆名,并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的建成,对于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革命传统、弘扬爱国精神、教育激励后人具有重要意义。
在参观过程中,大家被集宁战役纪念馆内庄严肃穆的氛围和丰富的展品深深吸引。通过讲解员的解说和实地参观,大家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同时,乌兰察布博物馆的丰富展览也让大家对乌兰察布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1935年12月21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红二军团进入绥宁县。22日上午,红五师师长贺炳炎率部与驻守瓦屋塘鸡公坡的国民党陶广部发生激战。战斗中,十叁团团长刘汉卿、十五团团长黄炳元等75名指战员先后牺牲,带头冲锋的贺炳炎右臂中弹血流如注,贺炳炎被转移到距战场一山之隔的战地临时医院救治。他的伤势非常严重,只有尽快截肢才能保住性命,由于现场没有麻药和手术刀,从昏迷中醒来的贺炳炎让人将自己绑在门板上,命令医生用从老乡家借来的木锯锯手臂,前后共用了2个小时零16分钟。手术后,贺龙元帅掏出一块手帕,小心翼翼地捡起几块碎骨头,向着所有的红军战士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共产党人的骨头,你们看看有多硬!”贺炳炎仅在担架上躺了6天,就又勒马率部驰骋沙场了,从此“独臂将军”名震中外。贺炳炎将军的“硬骨头”表现了革命先烈对共产主义信念的无比坚定,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表现了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敢于战斗不怕牺牲的钢铁意志,这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次活动不仅让大家深入了解了集宁战役的历史意义,还领略了乌兰察布丰富的文化底蕴,增长了知识,激发了爱国热情,更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以亲身感受历史与文化,学习先进事迹,从而将以更加充沛的精力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
(医务处工会小组 付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