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天美传孟若羽

科室动态

【科研动态】重要成果!杨慧霞教授团队发现:健康妊娠羊膜腔内无菌

来源:妇产生殖医学中心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2-24
字号:+-14

  近日,BMC旗下国际知名杂志《Microbiome》(2023年影响因子13.8,Q1)在线发表了timi天美传孟若羽杨慧霞课题组研究成果“No microorganism was detected in amniotic fuid of healthy pregnancies from the second trimester to the delivery”,该研究作为序列研究,在前期基础上,逐步开展深入研究,为回答“菌群的最初定植和建立”这一重要科学问题,从新的角度进行客观评估,得出结论:健康妊娠情况下羊膜腔内是无菌的。

图片1.jpg

  菌群的最初定植和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关乎生命的早期发育,特别是免疫、代谢等生理过程,这一影响对远期健康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传统观点认为人类菌群定植的起源始于产时,相关研究带来新的靶点和契机;然而近年来“产前的宫内为无菌“观点受到挑战,有研究表明,胎盘、胎粪、子宫均可检出菌群,结合组织内所发现的“微生物组学”构成及功能提出新的诊疗角度。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菌群”阳性信号可能源于取材到检测过程的污染因素,“宫内是否存在菌群定植”成为极具争议的重大科学问题。

  既往研究聚焦产时的羊膜腔内羊水样本,课题组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妊娠晚期临产等因素,提出新的研究角度:即自产前向前追溯至中孕期,通过获取产前诊断时期的羊水样本。同时针对高敏感检测低生物量样本,课题组设定多重阳性/阴性对照方式,提出以下重要建议:低生物量样本进行菌群测序检测时,需要同时考虑生物学意义、菌群生态因素、及母体免疫状态等因素,研究得出结论:健康孕妇中孕期羊水无菌,文章发表在妇产科专业顶刊美国妇产科学杂志(Am J Obstet Gynecol),并在2021年被NATURE杂志述评中获得认可。

图片2.jpg

  上述研究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中孕期到晚孕期是否存在动态变化?不良结局孕妇是否可以通过中孕期羊水样本获得菌群检测的生物标记物?

  课题组通过设定两个队列从多个维度回答问题:队列1探究“中孕到产时”健康孕妇羊水的动态变化趋势;队列2则聚焦“感染相关不良分娩结局”的孕妇,探究中孕期羊水是否存在特定菌群。

  在前瞻性纳入194例中孕期羊水中(排除标准为胎儿畸形、感染及两周内应用抗生素),选取足月、未临产的择期剖宫产孕妇并留取产时羊水样本51例,连同中孕期羊水样本构成队列1;队列2均存在感染相关不良妊娠结局(早产、组织性绒毛膜羊膜炎),由22名孕妇构成。

图片3.jpg

  无论需氧或厌氧培养条件下,所有羊水样本均未见阳性检出;进一步采用qPCR方法检测16S rRNA,相对粪便及阴道拭子样本,所有羊水样本的细菌载量均极低;与取材对照、DNA提取对照及扩增对照分别比较,所检出的细菌更可能源于取材步骤。以队列1中孕期羊水为参照,队列2中孕期和队列1产时的羊水样本细菌载量相对更高。

  课题组设计“混杂的已知菌群构成”的阳性对照,从而确定16S rRNA检测的可信性及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比较组间菌群构成(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的差异,尽管结果提示产时羊水的多样性增加,且与阴道拭子菌群构成差异有所降低,但结合阴性对照分析菌群构成、细胞因子检测均未见明显差异,由此,研究进一步证实检出菌群构成为系统污染所致,健康妊娠羊水为无菌状态。

  对于队列2,尽管培养未见阳性发现,但16S rRNA测序提示,不良结局的孕妇中孕期羊水不同于阴性对照,其特定细菌OTUs构成与阴道拭子差异不显著。为进一步排除假阳性可能,采用以下原则进一步筛选去留:剔除阴性对照及队列1中孕期存在的菌群后,纳入同时存在于2个以上羊水样本的菌群。分析结果发现:解脲支原体占比位居第一,该例孕妇在34周出现自发早产,胎膜完整,病理提示组织性绒毛膜羊膜炎。细胞因子检测提示,相对队列1的中孕期羊水样本,队列2羊水中IL-10明显上调,提示母体对不同的菌群产生免疫反应,中孕期羊水样本的组学检测对不良结局的可能预测价值。

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 杨慧霞

图片4.jpg

  妇产生殖医学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委、兼任全国产科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七届主委

  国家卫健委产前诊断专家组委员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主编;《Maternal Fetal Medicine》创刊主编

  《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产科急救杂志电子杂志》副主编

  《AM J Obstet Gynecol》中国区主编

  入选 202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1%顶尖科学家”

  生殖医学与产科领域 (中国16人,北京4人)

  牵头成立全国妊娠合并糖尿协作组,建立全国骋顿惭规范化诊疗培训中心及科研合作平台

  2011年制定卫生部“妊娠糖尿病的诊治规范的行业标准”

  承担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世界糖尿病基金等,牵头编写产科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 40 多部,在国际顶级期刊Lancet、PLOS Medicine等发表论文近 700 篇。主编以及主译 30 余部专著。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 14 项

共同第一作者 马京梅

图片5.jpg

  妇产生殖医学中心,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母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华母胎研究院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临床实践指南STAR 评级产科专委会委员、北京市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

  依托科室产前诊断中心、北京市妊娠合并糖尿病母胎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发挥生物样本库优势,围绕母胎界面先天性免疫应答及胎盘源性疾病开展临床、基础研究。作为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课题骨干参与科研基金5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十叁五子课题、课题负责人主持北京叁元联合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十四五子课题胎盘植入性疾病课题,探究疾病预测诊疗模式,改善母儿结局,共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

  (妇产生殖医学中心)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