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野外接触史,竟让他发热、肌肉酸痛,甚至抗心磷脂抗体“爆表”!这背后隐藏着什么健康危机?一位中年男性的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多项身体指标异常,尤其是抗心磷脂抗体水平飙升,超出了检测仪器的测量范围。同时,另一种抗体检测结果也十分蹊跷,这给诊断带来了极大困难。北大医院检验科与老年病内科紧密协作,终于揪出了潜藏在背后的“元凶”——莱姆病。随后,医疗团队对患者展开精准治疗,患者病情迅速好转,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最终彻底痊愈。
抗心磷脂抗体“爆表”,身体健康亮红灯
一位中年男性因持续12天的发热与肌肉酸痛症状,前往北大医院就诊。在此期间,患者曾自行口服抗生素及退热药,但均未见效。各项检查结果显示,其肝酶、肌酶、凝血指标以及炎症指标均有升高。尤其是患者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水平异常升高,超过正常值10倍有余,甚至超出了检测仪器的测量范围。这一结果不仅使患者忧心忡忡,也迅速引起了临床医生与检验科团队的高度警觉与重视。
检测结果现谜团,抽丝剥茧解难题
更为蹊跷的是,患者血清检查中的另一种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采用酶法检测呈现强阳性,可采用荧光方法检测却显示纯阴性,两种检测结果大相径庭。面对这一棘手难题,检验科医师团队即刻组织免疫专业与血体专业人员展开集体讨论,团队果断启动抗磷脂抗体的体外功能试验。针对不同稀释度的样本和多种抗体反复测定,团队在仔细比较与深入分析后,最终成功揪出了血清中的“罪魁祸首”——高浓度的抗心磷脂抗体。至此真相大白,原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受牵连而产生的假阳性。
检验报告指路,感染源头浮出水面
检验科医师第一时间与临床医生进行了意见交流,并指出,在抗磷脂抗体谱中,患者的单一抗心磷脂抗体出现极度升高的情况。据相关感染类报道记载,在病毒、寄生虫、螺旋体等感染案例中,曾出现过类似现象。而该患者既往有牛场接触史,并且还有进食生猪肉的经历,这与报道中的情况高度契合。基于此,检验科医师建议临床医生进一步排查其他较为少见的感染病原。
精准锁定“莱姆病”,治疗效果立竿见影
经过医疗团队的不懈努力,患者入院第4天,检验结果显示博氏疏螺旋体核酸及抗体均呈阳性,由此确诊为莱姆病。随即,团队对患者予以罗氏芬输液治疗。治疗仅1天,患者体温便开始下降。持续输液2周后,患者的转氨酶指标有所好转,凝血功能也恢复至正常水平。1个月后复查,患者的抗心磷脂抗体降至正常范围。2个月后再次复查,莱姆病抗体与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值得庆幸的是,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身体彻底痊愈。
细微之处见真章 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莱姆病患者的抗心磷脂抗体滴度为何会如此之高?检验科医师团队心中早有答案。抗心磷脂抗体升高,不仅出现于抗磷脂综合征——此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血栓事件和(或)病态妊娠,实验室检查可见多项抗磷脂抗体升高;还可见于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细小病毒、梅毒、疟疾、麻风等。在感染性疾病中,实验室检查通常呈现抗心磷脂抗体一过性升高,而其他磷脂抗体维持不变。就莱姆病而言,由于螺旋体外膜存在丰富的脂质层,且在感染过程中机体自身磷脂暴露,从而诱导机体产生了抗心磷脂抗体。
检验科医师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技术经验,在第一时间敏锐察觉问题,成功破解这一医学迷案,为临床诊疗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关键证据。该病例随后在《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发表,并在全球第12届自身免疫大会上做汇报展示,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北大医院检验科团队始终秉持专业、细致、精准、尽责的理念,用心守护患者健康,让患者安心托付、全然信赖。当您遭遇检验方面的难题时,我们就是您坚实的后盾,随时为您提供支持与帮助。目前,检验科已开通互联网门诊,您只需在线上提出疑问,我们专业的医师团队便会为您悉心解答,全力助您早日恢复健康!
互联网门诊操作指南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