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启新元开胜景,英才荟萃谱华章。2025年2月,timi天美传孟若羽第六批新体制职位正式获批,医院新体制人才队伍已壮大至35人。回望2024年,19位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专职科研人员巩艳青、宋营改凭借卓越科研实力获聘预聘制副教授,对外拥有“研究员”学术头衔;刘文武、杨慧、周书铎、张秀丽、高凯、马佳卉、徐红闯、张宇航、张斐斐、吕慧珍10位青年才俊获聘预聘制助理教授,对外拥有“副研究员”学术头衔;谢志颖、赵嘉惠、贾艳飞、于佳希、令晨、李新飞、马茗微7位临床医师以“医教研”复合型优势获聘预聘制助理教授,对外拥有“副研究员”学术头衔。随着这批新生力量加入,医院新体制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预聘制副教授/研究员
巩艳青,理学博士,泌尿外科研究所科研人员,博士生导师。2025年2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副教授、对外学术头衔“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泌尿系统肿瘤复发转移和耐药演化模式与关键分子机制,以及基于无创液体活检的尿路上皮癌早期诊断、复发与疗效监测新技术研发与转化。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含共同)在Cancer Communications、Advanced Science、Molecular Cancer、Ebiomedicin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9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自然青年和面上项目、京自然面上和经开区创新联合基金项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研究型病房卓越临床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等8项,校级及院级科研课题4项;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等科技奖励6项,参编专著1部、参译书籍1部。相关研究成果如基于尿液的泌尿系肿瘤无创液体活检新技术、首次建立人源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类器官培养体系并用于抗肿瘤药物筛选和耐药预测等展现出重要诊疗应用价值。
宋营改,医学博士学位,皮肤性病科科研人员,博士生导师。曾多次前往荷兰皇家科学院及荷兰拉德堡德大学医学院感染中心进行博士联合培养、访学和博士后研究工作。2025年2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副教授、对外学术头衔“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侵袭性真菌病、感染性皮肤病的精准诊断及重要病原真菌的致病和耐药机制研究。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含共同)发表厂颁滨论文30篇,获批发明专利4项并实现成果转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自然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北京市青年基金、北京大学国际战略合作基金等9项,参编中英文着作5部,参编专家共识3项,获得国内外学术奖励7项,担任《中国真菌学杂志》、《惭测肠辞辫补迟丑辞濒辞驳颈补》杂志编委,国际人与动物真菌学会(滨厂贬础惭)青年委员、全球皮肤着色芽生菌病工作组成员,国际真菌感染诊断工作组、临床真菌命名工作组及暗色真菌工作组成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研究协作组委员。近5年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报告15次,获得国家药监局医疗机构自行研制体外诊断试剂首批试点项目。
预聘制助理教授/副研究员
吕慧珍,医学博士,心血管内科科研人员。2025年2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主要聚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在心血管稳态维持中的分子机制与作用研究。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含共同)发表SCI文章6篇,包括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Diabetes等杂志。相关研究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现任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青年委员会中国区负责人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委员。2023 年获得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资助,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及面上项目。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在内的项目若干。
张秀丽,理学博士,风湿免疫科科研人员。2024年5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多组学、影像、临床流行病学大数据等多模态人工智能建模研究等。包括1)疾病的单细胞图谱、早期诊断、个体化预测模型的建立等。2)单细胞算法开发,包括颁补厂别别,顿别蝉狈笔等。3)法医物证算法开发。4)基于础滨设计免疫靶向硒肽应用于免疫系统重塑的机制研究等。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含共同)发表厂颁滨研究论文10篇,包括罢丑别谤补苍辞蝉迟颈肠蝉、翱苍肠辞驳别苍别等。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2篇,中科院二区论文5篇。近年来,主持及承担基金共10项,其中省部级项目7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课题等。
李新飞,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博士,泌尿外科住院医师,曾获北京市叁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医学部十佳住院医师。2025年2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先天性及继发性上尿路梗阻的分子机制与临床转化研究。近5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含共同)发表SCI论文20篇,其中Q1 7篇,Q2 4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协金桥工程、北京大学扬帆计划及院级课题各1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5项,参编泌尿外科专业书籍6部、参译书籍2部,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先后在美国泌尿外科年会、欧洲泌尿外科年会等国际交流展示5次,作为完成人之一荣获中国研究性医院协会医学研究创新奖二等奖、中国医院协会技术进步奖。
马佳卉,医学博士,麻醉科副研究员。曾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长期交流访问、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联合培养。2025年2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健康大数据分析、临床研究设计、慢性病流行病学及围术期脑保护等。在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Psychiatry Research等权威期刊已累计发表高质量第一作者SCI论文1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四大慢病重大专项青年培育项目1项、院级课题2项,参与国自然重大专项等多项课题,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共同完成人身份获得北京医学科技奖,2024年曾荣获timi天美传孟若羽科研“希望之星”评选第一名。
高凯,理学博士,儿童医学中心科研人员。2025年2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儿童脑发育性疾病的致病机制和治疗。近5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均为JCR 1区或2区。曾经或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共3项,并参与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项目1项;获批1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主编英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1部,参编中文教材2部,作为副主编编辑学术期刊专刊1期。主要研究成果:发现4个儿童脑发育性疾病的新致病基因,并发现2种促进神经元分化的药物和1种治疗KCNT1基因突变所致难治性癫痫的候选药物。
赵嘉惠,医学博士,皮肤性病科主治医师。曾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2024年5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离子通道在遗传性皮肤病、特应性皮炎中介导屏障破坏及慢性瘙痒发生的全新通路机制研究。主持了国自然面上项目、国自然青年项目、多个横向课题并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曾担任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累计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包括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等行业国际顶级期刊;作为骨干参与了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构建的国家2型炎症性皮肤疾病真实世界大数据库;作为副主编撰写了《中国皮炎湿疹及特应性皮炎诊疗现状蓝皮书》,在2型炎症疾病领域尤其是特应性皮炎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成果。
谢志颖,医学博士,神经内科住院医师。2024年5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肌营养不良的诊治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Brain、Annals of Neurology等杂志发表SCI文章22篇。作为执笔者发表《抗肌萎缩蛋白病中国诊断指南》和《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促进了我国抗肌萎缩蛋白病患者的精准诊断和多学科管理。主持1项国自然青年基金。2022年荣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住院医师”称号,2023年作为第7完成人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参译和参编3本神经病学的专业书籍。
令晨,医学博士,神经内科住院医师。曾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2025年2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遗传性脑血管病、尤其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和HTRA1相关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及发病机制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含共同)在JAMA Neurology、Protein&Cell、STROKE、European Radiology、Annals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Neur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3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院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2项,参与撰写《中国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临床实践工作建议》。荣获2024年度timi天美传孟若羽科研希望之星及2025年度timi天美传孟若羽青年学术骨干称号。
于佳希,医学博士,神经内科住院医师。2025年2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遗传性神经肌肉病的致病基因鉴定、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探索。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含共同)发表SCI文章8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70分,其中5篇发表于PNAS、Brain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等国际权威期刊;获批发明专利2项,并成功转化应用于临床,极大地简化了疾病诊断流程,有效降低了误诊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各1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了省部级及以上课题6项,曾荣获2022年度Wiley中国开放科学年度作者、202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24年度北京大学医学部十佳住院医师等荣誉。
贾艳飞,男,医学博士,神经外科医师。2025年2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内镜下颅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下丘脑-垂体肿瘤的微创治疗、神经-免疫调控肿瘤代谢的机制研究、脑机接口及具身智能在临床中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省自然青年项目各1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大医院跨学科交叉研究专项等数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近5年作为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12篇,包括Science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1篇,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以其他作者发表文章10余篇。三次受邀在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做学术报告,为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等杂志特约审稿人。
马茗微,医学博士,放射治疗科主治医师。2025年2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泌尿系统肿瘤的精准放射治疗、肾癌及高恶性度前列腺癌的强化治疗策略、前列腺肿瘤精准识别技术及放疗加量系统研发。在国内外期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含共同)发表了16篇高水平论文,单篇最高引用146次。成果被美国础搁厂学会及日本闯贰厂学会指南引用,为治疗方案和放疗剂量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主持北京市卫健委首都卫生发展专项青年优才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1项,校级及院级科研课题4项,校级教学课题2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北京大学优秀青年医师、北京大学临床科学家。
徐红闯,理学博士,核医学科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25年2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放射性药物与临床转化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Eur Urol,Cancer Cell,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J Med Chem和Eur J Med Chem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大学扬帆计划青年培育项目和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项目等科研课题8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9项;并入选2024年度timi天美传孟若羽科研“希望之星”。部分成果已成功转化为临床应用。主要研究成果:(1)新型靶向PSMA的双模态探针的开发与临床转化研究,实现了肿瘤切除的精准定位,有效降低患者切缘阳性率;(2)新型双靶向PSMA和Caspase-3的自触发荧光探针的研究,实现了放射性药物早期疗效精准监测;(3)新型靶向CA9的双环肽核医学探针的开发与临床转化研究,有效提高对肾透明细胞癌的甄别,实现了早期精准诊断。
刘文武,理学博士,药剂科科研人员。2024年5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靶向小分子药物研发。近五年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12篇,申请专利12项,其中授权11项(3项为第二完成人)。主持承担国自然青年基金和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优秀博士后基金。主要参与了国自然重点项目、国自然面上项目等。担任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和Medicinal Chemistry Research等多个期刊审稿人。
张斐斐,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数智医学创新研究中心科研人员。2025年2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及应用、环境与人类健康等。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Medicine,eLife,PLoS Pathogens等国际期刊。主持并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曾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Darwin Trust of Edinburgh全额奖学金、英国Doctoral Researcher Awards自然和生命科学组亚军等。承担研究生带教工作,并积极参与公共健康宣教等社会服务活动。
张宇航,药理学博士,临床药理研究所科研人员。曾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联合培养。2025年2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代谢性疾病创新药的肠道微生物组学图谱研究、基于合成肠道菌群的药物一致性评价BCS分类。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含共同)发表Journal of Hepatology、Pharmacological Research等SCI论著7篇;获批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获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北京市青年人才托举等荣誉。部分学术成果作为受试口服药临床疗效替代终点的重要微生物指标,为肠道微生态监管科学的发展提供重要数据基础。
杨慧,医学博士,肿瘤转化研究中心科研人员。2024年5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肿瘤精准诊疗。近5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8篇,包括Cancer Cell(共一排名第一,IF:50.3)、Oncogene(独一)、Cell Death & Disease(独一)、Cancer Science(独一,年度论文)等,累计影响因子过百。另参与发表SCI论文10余篇,在投Advanced Science(共一)等SCI论文。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北大医院新体制人员研究专项、国自然培育基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基金。作为骨干参与多项国自然重点项目。申报发明专利8项,目前已获授权5项。目前担任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多个SCI杂志审稿人。受邀国际/国内特邀学术报告10余次,在国际上获得“Young Scientist Award”等荣誉奖项。被评为2024年度北大医院“希望之星”。
周书铎,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部副部长。2024年5月获聘新体制预聘助理教授、对外学术头衔“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临床流行病学、卫生经济与政策、医疗健康大数据挖掘。入选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竞标项目、北大医学部青年科技创新“扬帆计划”等竞争性课题10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含共同)在Science Bulletin、JAMA Network Open、BMC Medicine、Implementation Science、BMJ Global Health等国际知名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型SCI论文17篇,中文核心论文9篇。担任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社区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获批2024年timi天美传孟若羽“科研希望之星”。
扬帆启新程,奋楫正当时。timi天美传孟若羽始终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视为发展基石,新体制人才队伍的蓬勃发展,为学科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医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
诚挚欢迎青年科研人才踊跃申报新体制岗位。在这里,您将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优质的科研平台,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健康事业书写辉煌!
(人力资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