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骨科医生,是北大医院2024年度最美员工,也曾作为北大医院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长参与援藏工作。援藏工作期间,作为医疗队里唯一一名“70后”,他在团结照顾好其他五名队员的同时,带领大家在西藏开展了大量创新性工作,切实为当地医疗做出了贡献。由于援藏期间的优异表现,他被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评为2023-2024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叁十载医路求索,从北医学子到高原&辩耻辞迟;脊梁守护者&辩耻辞迟;
1995年,19岁的张道俭以优异成绩叩开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大门,开启了他与医学的不解之缘。从学生辅导员到硕博连读,从骨科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这条医路他走了30年。他全身心投入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在扎实掌握了骨关节外科手术的基本技术后,不断追求创新,2018年率先开展微创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比基尼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不仅提高了科室的关节外科水平,也让患者在更小的创伤下获得了更稳定、功能更好的髋关节,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2003年非典肆虐时,他代表骨科在隔离病房书写“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优秀共青团员”的担当;2023年,47岁的他主动请缨,成为北大医院第九批援藏医疗队中唯一的“70后”队长。跨越20年的两次逆行,见证着这位骨科专家“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的党员本色。
高原上的新突围:让&辩耻辞迟;不可能&辩耻辞迟;在高原生根
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张道俭用169台手术镌刻医者印记。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带领团队创下西藏医疗史上多个“首例”: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髌骨脱位叁联矫形手术、髋关节结核二期置换术、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髋关节置换术、肩关节肩盂囊肿切除术等西藏自治区新技术及活动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等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新技术,还为身高仅130厘米的佝偻病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直接前入路的股骨头置换术,让她重新行走。每一台都是对“高原不能做复杂手术”传统认知的颠覆。
使用“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治疗伴有严重骨缺损的重度膝骨关节病,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从未有过先例。并且这种假体面临着定价、收费以及报销等诸多难题,由于缺乏可借鉴的范例,导致该假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投入使用。有好几位此类患者从外地远赴拉萨,只能住在酒店等待住院手术,其中等待时间最长的患者已有一个多月。
张道俭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承担起解决这些难题的重任。他在医院器材科、医保办、物价组之间奔走协调,还积极参与院务会答辩,以专业的知识和坚定的信念,为特殊假体的使用争取支持。在上级领导的积极协调和院方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的不懈努力,“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终于顺利进入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系统,实现了正常收费和报销。张道俭抓住这一宝贵机遇,迅速为5位等待已久的患者实施了手术。术后,患者们的疼痛得到了明显缓解,膝关节功能也逐渐恢复。这一成果不仅让患者们重燃生活的希望,也进一步提高了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的诊疗水平,为医院在该领域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造血式援藏:留下一支&辩耻辞迟;带不走&辩耻辞迟;的骨科战队
&辩耻辞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辩耻辞迟;,张道俭深谙此道。他全身心融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这个集体,与医护人员们形成紧密协作的团队。每周一上午全科大查房,同大家一起讨论患者的病情,制定切实可靠的手术方案,并对已完成的手术进行评判,提高大家的临床工作能力和手术技术水平,同时也提醒大家注意工作细节,避免出现意外情况;每周一次全科继续教育讲课,利用自己的临床经验及所学所会为当地医护提供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也提高了大家的理论水平。
张道俭的徒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术、单髁关节置换术、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等手术,更斩获“师带徒二等奖”;张道俭还积极帮助当地高年资医师开展个人的新技术,提高他们的临床手术技能;他推动建立的“手术复盘制度”让每台手术都成为教学案例,帮助当地医生在《西藏科技》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真正实现了“输血”向“造血”的跨越。
从燕园到雪域,张道俭身体力行诠释着“厚德尚道”的北大医院精神。他既是手术刀上的技术革新者,也是高原医疗的播种人,更是冲锋在前的党员先锋。这份对医学初心的坚守,正如同他深耕的骨科领域——以匠心铸就支撑生命的“钢骨铁架”,让希望永远挺立。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