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天美传孟若羽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公众入口 >>医院新闻 >> 正文

医院新闻

新闻文章

儿童多动症需早治

作者: timi天美传孟若羽儿科主任秦炯 健康报记者张荔子整理 来源:健康报网 发布时间:2010-02-22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不一样的“淘气”    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目前公众对此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很多家长不认为这是病,甚至认为“淘气是天性”、“船到桥头自然直”。但实际上,多动症与“淘气”是有区别的。患儿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座位上手脚多动,在不适当的场合四处跑动或攀爬,难以与人交流,倾听他人讲话,不能按规则做游戏,甚至不能连贯地看动画片,更无法完成作业或家务等。因此,同龄儿童不愿意与他们玩耍交流,在幼儿园或学校经常受到老师的呵斥和教训。  多动症危害可持续终身    多动症病因至今不明。临床观察认为,本病有遗传倾向,与剖宫产或出生窒息等产伤、铅中毒等环境污染有关,还会与癫痫、智力低下、焦虑、孤独症等一些精神疾病并发。据统计,我国多动症患病率为4.31%~5.83%,全国约有1500万患儿。约2/3患者症状持续至青春期,1/3可能持续终生。尽管有部分患儿进入青春期后症状有所缓解,却因此耽误了十多年的学业,形成难以改变的人格和行为习惯。这些儿童成年后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发生违法犯罪的风险是正常儿童的5~10倍。因此,多动症已经成为当前儿童精神卫生乃至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治与不治后果两样    对于多动症,医生主张早治疗,而且治与不治的后果差别很大。目前国际上的主要治疗方案是行为治疗+药物治疗。5~6岁前可以通过行为训练,减轻症状,促进控制行为的大脑皮层功能恢复。7岁之后,可以在行为治疗的同时,给予精神兴奋剂哌甲酯等药物治疗,兴奋其大脑皮层,帮助注意力集中。临床研究结果证明,使用哌甲酯等药物治疗见效快;通过调整药物种类和用药时间,可以减少副作用, 80%的患儿用药后可控制症状。同时,家长和老师要长期配合,对患儿进行行为训练。  与大多数精神障碍类疾病一样,多动症缺乏特异的病因学或病理学改变,也没有可以辅助诊断的特殊体征或实验室检查等确诊方法,因此,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对特殊行为症状的观察和描述。为便于临床医师规范诊断,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业机构或专家组推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或指南。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的DSM- Ⅳ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ICD-10诊断体系。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于2001年推出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也列出了由18项诊断条件组成的ADHD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儿童保健学组及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儿童精神学组,于今年讨论通过了适于我国儿科医生应用的ADHD诊断治疗指南。这些诊疗规范和指南的发布,为儿科医生对ADHD患儿早发现、早干预提供了依据。      timi天美传孟若羽儿科主任秦炯  本报记者张荔子整理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