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武汉前线医疗队
众志成城抗疫情,自1月26日我院组建第一批国家援鄂医疗队飞赴武汉执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任务起,一个多月来,我院医疗队倾力付出,全情投入,克服困难,历经锤炼,与病魔抢夺生机,为患者赢得希望。在这个看不见敌人的战场上,他们经历了磨砺和洗礼,他们当中有冲锋在前的医生、有悉心照护的护士、有减少风险的感控人、有保障后勤的管理者,他们当中有共产党员、有民主党派、有中年骨干、有青春力量,他们用科学组织和精准救治改变着、努力着,争取着,让我们离春天越来越近。今天我们就走近前线医疗队的党建工作和医疗工作。
党员先锋,党旗飘扬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北大医院人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勇担重任,逆行向前。
党旗所指,就是冲锋所向。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全体共产党人的又一次重大考验,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北大医院人责无旁贷,各科室、各部门的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请战:“牢记使命,随时待命,前往一线!”
临时党支部,党心不临时。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前线的队员们在奋勇抗疫的同时,心灵受到了洗礼,思想得到了升华。“我要入党”的坚定,“请组织考验”的迫切,是心声也是动力。50余份入党申请书,折射出的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向党组织靠拢,像党员一样去战斗的精神和风貌。
王芳、曹帅、尤亚静叁位已经受了疫情战斗考验的同志,在鲜艳的党旗见证下,光荣地成为了中共预备党员。
在藏历新年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于2月21日给正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回信,字字深情,句句真切。北大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集体学习了《习近平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并开展专题座谈会。总书记对医务工作者的拳拳关爱让大家感佩不已,“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殷殷嘱托坚定了大家必胜的信念。
3月1日上午10时,北大医学国家援鄂医疗队120余名党员和积极分子代表,在我院院长刘新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和北京大学第叁医院院长乔杰的带领下,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共同举行“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活动。活动现场,鲜艳的党旗高高扬起,身处光荣的集体之中,党员同志们庄严地举起右手,握拳宣誓,铭记庄严的承诺,牢记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工作担当和光荣使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更加坚定。同志们纷纷表示,精诚团结、攻坚克难,向党组织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战斗堡垒,筑起抗疫长城。接管病房,收治危重症,降低病死率……国家队要直面最险重的任务,在生死一线与病魔交手较量。穿上厚重不便的防护服,未过多久工作服内已湿漉漉,双眼前一片水雾遮挡了视线,但是,无论多苦多累,大家不约而同,挺身而出,无人后退,用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筑起守护生命安全的坚强防线。
系统救治,发扬国家队水准
救治危重症时,人们常听到:“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们就不放弃”,这说的就是呼吸功能维持在救治中的重要作用。可偏偏此次新冠病毒对人体攻击的重点靶器官就是呼吸系统,再加上危重症患者的病情是肺部有重度炎症反应+出现呼吸衰竭+累及心血管/肾/内分泌等多器官系统障碍,更有高龄和基础病的因素,可想而知在救治新冠肺炎时有多凶险和复杂。
治疗这样的患者,犹如驾驶着随时抛锚又失控的车辆,在崎岖狭窄的山路上行驶,想安全地到达目的地,专业的诊断、精准的治疗和灵活的调整都必不可少。北大医院建院105年,在重症救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几代专家都在重症救治上有着创造性的探索和系统详实的总结。此次医疗队面对凶险复杂的救治,思路是以多学科诊疗介入,以综合诊疗方案来稳定病情、转危为安。
打开工作站,患者病历长长的一串,检验报告里提示箭头上上上下,影像报告里的图像信号黑白错综;走到床前,呼吸机里各种流量参数不停闪烁,监护屏上出现的波动图形曲曲绕绕。医生们犹如打开了迷图,他们镇定地思考着,制定出缜密周全的方案,用严谨和精准发扬着北大医学的一流水平。
我院还建立病区呼吸、危重症、感染以及内科各亚专科多学科讨论机制,合理规划治疗方案,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无创、叠超等),实施科学救治。目前已举行病例讨论会3次,充分发挥团队优势。
除了专业的治疗,我院牵头北京大学叁家医院建立会诊中心,每天16:00叁家医院的专家组成员在会诊中心对管辖病房的危重病例进行讨论。发挥团队优势、提升医疗质量。
2月16日,我院独立接管病房后首例患者治愈出院,88岁高龄女性,这是给这位老人的礼物,更是给我们医疗队的礼物。自2月8日我院医疗队独立接管叠9西病区以来,截至发稿时已治愈出院37人。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斗,团结奋进的医疗队员战胜了诸般困难。如今,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但胜利仍未到来。北大医院医疗队将继续履职尽责,全力救治,守护危重症患者的平安,为打赢防疫攻击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优质护理,呵护生命的艺术
多年来,我院护理工作以专业品质打造优质护理,不断促进护理人才队伍的能力提升。在武汉支援的医疗队里,135人中有102位护士,他们的付出撑起了救治工作。
护理危重症患者,是精细的、体贴的、轻柔的,是呵护生命的艺术。如果打开护士的工作记录,长长一串任务清单令人吃惊:护理评估、病情观察、呼吸道管理、管道护理、饮食营养、皮肤护理等,各个大项的工作内容又被细分为一个个小项,变为更精细和专业的操作要求。这一项项操作,在眼神灵动、脚步轻盈、身形利索、手势翻飞的护士手中,变成了支持患者对抗病魔的力量,化为了释怀不安的安慰,唤起了追求健康的坚强。
有一位护士记下了她帮患者缓解病痛时的兴奋。巡视病房时,一位大爷焦急地和护士边说边比划,由于戴着无创呼吸机,大爷的声音很小,护士不停地询问着,“您是渴了吗?您是心脏不舒服吗?您是憋气吗?”大爷一直摇头,最后护士问“您是头不舒服吗?”猜对啦!原来是无创呼吸面罩的绷带勒得紧,大爷感到头痛。呼吸面罩如果太松就会漏气,达不到辅助通气的效果,如果太紧会勒得病人不舒服。于是护士帮他调整到了舒适的松紧度,大爷高兴地竖起了大拇指。
这就是我们的护士,患者的状态需要随时评估,任何情况都要考虑到;患者的不适无论多么细微,都要设法调整。懂患者的不适、猜患者的需求、帮患者改善,这其中包含着护士对责任的专业理解,对天职的深切热爱。
这一天,我院医疗队收到了一封即将出院患者的感谢信,他特别要感谢的是我院的护士。他曾说,“你们隔离衣上的画很美,您曾和我说过,这是‘爱心浇灌生命之花’的寓意;虽然没有见过你们的长相,但我心里永远感谢你们对我细致入微的照顾,我要向你们学习,祝福你们!”
护理,关乎传承、关乎生命、关乎爱。多年来,我院护理工作者用细致入微的行动演绎了“爱心浇灌生命之花”的护理真谛。而他们也用胸前佩戴小红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尊重、对于护理事业的热爱。来到武汉,他们把戴着的花饰画在了防护服上,红艳鲜活的线条成了病房中的亮色,唤起了患者对于生命之美的向往和追求。
用心战“疫”,越过寒冬
3月2日早,晨光大盛,医疗队的马靖医生发了朋友圈:“早起拉开窗帘,人生第一次看到大雁北飞,春天来了!”配图中,蓝色的天空有着淡淡的云影,一行大雁在空中盘旋向上。作为第一批来到武汉的队员,马大夫的朋友圈里有了飞雁,有了春光。而此刻的温暖也照亮武汉前线的抗疫之路。
国难当头岂能坐视,家乡有难岂能不回。当得知武汉需要驰援时,在北京待命的刘敬伟坐不住了,他向科室和医院再叁请战,“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这个时候不回去,那叫什么武汉人!”国之不安,何以为家!没有对家乡和人民深沉的眷恋,又怎会这么义无反顾。
“话疗大师”显神通,武汉乡音暖人心。除了刘敬伟,医疗队的程渊大夫也是位地道的湖北人,而他们俩也成了专家团队中的“话疗大师”,用武汉乡音,让虚弱无力的患者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切。在我院接管的病房中有一位老先生,老伴刚因新冠肺炎去世,所有的亲属也都被感染。他住进病房以后,基本上不配合治疗,问他病史,也不跟你交流。刘敬伟和程渊两人就轮番与老人谈心,“莫得事情,都会好起来!”,用一口乡音打开老先生的心扉,终于主动配合治疗,积极面对生活。
隔离病毒不隔爱,严防疫情不断情。“我们是北大医院的,您放心,我们一起对抗病毒,一定可以胜利的。”“谢谢你们,我们一起加油!”这是病房里的最常听到的医患对话。虽然沉重的防护阻碍了行动自由,虽然模糊的护目镜阻挡了视线,但那份厚道的情怀却能穿透一切,传递彼此心间。医疗队员在采访中曾说过,“医生跟患者其实是很亲密的伙伴,尤其是在污染区,大家的性命是系在一起的。这一路走来我们和患者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加油,‘一定会好起来的’信念温暖着我们彼此。”
如果说“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是每一位出征的医务工作者的拳拳赤子之心,那么“但愿世上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就是每一位的昭昭济世之情。医学,决不仅仅只是知识和技术,它还是一颗会爱人的心、会给病痛和危难中的患者以安慰和激励,而这些,对于危重症患者很可能生死攸关。在这里,医疗队员们用温暖和关爱给予患者多一份坚持下去的努力,多一份对生的渴望,就多一份活着的希望。他们剑指梦魇,举盾护心,筑起精神之墙;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将小爱变成大爱,让水滴汇成大海。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在伤痛、遗憾面前,我院医疗队用勇绝抢夺着生机,也争取到了希望。经历冰霜,艰难复苏,走入叁月的万里春风,明媚春日已在路上。行百里者半九十,坚定方向,继续前行吧,等待着胜利的消息,赶赴一场春天之约!
国家队组织,迅速有力
来到武汉已经月余,从最开始转场救援、再到突击猛干、到稳扎稳打,我院医疗队从刚开始工作负荷重、保障不足的艰辛,到现在所有日常工作早已规范运行,保障能力显着提升,出院人数日渐增多,重症患者逐渐减少。
我院派出医疗队后,大家在短时间内经过沟通、分工、磨合、协作,迅速形成了新的工作组,打开了工作局面。在整建制地接管了病区后,医疗队在不到36小时的时间内完成了准备工作,随即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刘新民院长等8位专家组成医疗队核心组,人员分为医疗、护理、感控、联勤保障4个工作组;根据7*24小时的工作安排,各工作组进一步将人员分组、排轮值班。
核心组根据工作实际,分别把4组人员开展工作涉及的原则/标准、流程、汇总报告、沟通协调等制订了详细而明确的制度,并确定了每日召开工作例会,就各项工作进一步总结、细化和调整。
从2月8日晚开始收治病人,一个专业、有序、科学、精细的救治团队开始运转了。核心组通盘统筹,医疗组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定最有效的“一人一案”治疗策略;护理组安排适宜诊疗护理方案、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感控组做好病区流程规划、队员防护督导;联勤组做好后勤保障、物资储备等,确保救治工作科学高效地开展。
在隔离病房开始运行后,医疗队设置好了远程会诊中心,使得病房外的专家可以指导病房内的救治工作。联勤保障组对接资源、整理清点、统计信息、更新需求、一对一确认等,高效完成了相应工作,医疗物资如器械、设备、耗材等如何取用,生活物资如羽绒服、保暖衣如何发放,都安排的妥当周全。
为战友撑起安全伞
抗击疫情,院感先行。每逢疫情来临,院感都是第一批就位的部门之一。他们是划分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的“参谋部”,是制定感染患者院内路线的“规划师”,也是每一名临床医护人员的“卫生员”和“督导员”。他们用科学和严谨,指导医护人员做好防护、优化诊疗流程、规范就医路线,为医疗队员撑起了安全伞,保护他们的平安归来。
感控组成立后,他们要准确制定病房感控管理的各项规范,同时根据诊疗操作的危险程度,进行分层、分级管理。
虽然各位医护人员都已经身经百战,但对于新冠肺炎这一陌生面孔,他们仍要做到知己知彼。了解新冠肺炎的疾病特征、传播途径、有效防护等则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感控组对医疗队员作了全员培训,使大家对疫情防控有了更为具体直观的认识。
感控组制定了病房感控管理的各项规范,同时根据诊疗操作的危险程度,进行分层、分级管理。他们在各区域设置了标识和提示,确保每一个队员都掌握防护流程;帮助队员反复训练标准操作,把易错的部分做成图示,通知给每个医疗队员用于纠错和更正。
感控组有3位老师,他们轮流值班,不仅要指导大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同时也要疏导大家放平心态、科学防控。
在医疗组、护理组出入病房时,都有感控组的值班人员陪同督导,他们逐项查验队员们穿戴/脱去防护用品的操作,确认合格后再出入。
隔离风险已经成为自觉的纪律要求。感控老师们一度成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回答者,“这个区域怎么消毒?这个消毒剂怎么用?这样消毒对不对?”感控组整理出了《医疗队队员生活及工作个人防护经验小结》,放置于最显眼处提醒大家;回到驻地,医疗队员仍然要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小小的房间也把清洁区、半清洁区划分的清清楚楚,公用洗衣机标记了1、2、3号,用于提示清洗不同的衣物,防止交叉混用。
(党院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