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天美传孟若羽

|院刊院报
返回大众版首页 返回专业版首页
文章标题: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院刊院报>> 2020年7月 第10期>> 正文

目录一.jpg  

目录一

刘玉村:优化调整公共卫生学科结构和专业培养能力

作者: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07-28

  公共卫生水平的高低不仅是反映国家或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也关系到国民健康、国家公共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公共卫生专业在我国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石,也是“全民健康”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公共卫生专业现状

  目前,我国学科分类目录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军事预防医学。很多高校自主设置、调整二级学科和按二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包括卫生政策与管理、全球卫生、卫生检验、医院管理等。

  我国高校预防医学学士学位授权点97个,部分高校还招收营养、卫生检验、妇幼卫生和卫生事业管理等健康相关专业,共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学位授权点155个,年招生人数一万余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3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9个。每年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分别约为500名和2000名,还有约2000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

  二、新冠肺炎疫情中公共卫生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应对该疫情的过程中,暴露出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短缺、知识储备不足等短板,这与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体系密不可分。

  首先,公共卫生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公共卫生教育的课程体系陈旧。建国初期,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沿袭了苏联的模式,重心在于培养预防医学专业性人才,以流行病、职业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等五大卫生为代表的课程教学为主。1981年后,我国引入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教学内容上对于卫生政策与法律法规、公共卫生信息学、人文科学、社区参与式研究、全球健康等领域的能力培养仍有欠缺。

  其次,公共卫生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师资实践教学能力有限。公共卫生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阶段我国多数公共卫生学院在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双师培养、学生实习安排等不同环节,普遍存在着对公共卫生实践教学不重视,大多流于形式,未能培养好学生现场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第叁,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短缺,临床医务工作者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意识薄弱。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医院感染病例的大量出现也暴露出了医疗机构与医务工作者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应对能力不足。

  叁、建议

  基于我国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基础、人才需求现状,提出“一拓展两加强”的建议。

  一是加强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从政策角度突出建言献策、决策支持能力。注重培养具备医学、法律、管理、人文等多学科背景,了解中国卫生国情、具备全球健康视野、掌握疫情防控知识、具有创新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卫生管理人才。

  二是加强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专业的建设,从实践角度突出应对处置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传染病流行病学专业是我国公共卫生学科的看家本领,在历次疫情暴发流行的控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坚持平展结合的思路,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以流行病与生物统计专业教育为抓手,培养公共卫生和医学人才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战能力。形成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中,上得去、用得上,能调查、懂规律的现场流行病学专业技术骨干队伍。

  叁是拓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分化出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医院感染监测与信息化、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多个方向。推进在相关学科设置医院感染管理二级学科,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普遍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重视师资培训,加强医学和医学生的医院感染防控能力。

  (转载自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