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围术期医学论坛暨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年会举行
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timi天美传孟若羽麻醉科主办,联合北京大学23家医院麻醉科联合举办的2020年围术期医学论坛暨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年会于10月17日-18日在线上召开。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主任、timi天美传孟若羽麻醉科主任王东信教授致开幕词,欢迎各地同道的关注和参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宇光教授、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会长李立环教授、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天佐教授对本次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希望此次云端相聚,能给大家带来学术新知,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学术平台。
本次会议分叁个直播间进行。17日首先开播的“学科发展与麻醉质量控制”版块由王东信教授和麻醉学系老主任杨拔贤教授主持,邀请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宇光教授、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秘书长敖虎山教授、北京市临床麻醉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郭向阳教授针对《临床几个常见问题》、《麻醉安全质控体系建设》、《围术期应激反应与调控》做了报告。
年会围绕临床麻醉的新技术新成果,分为“围术期器官保护”、“危重病人麻醉与管理”、“麻醉并发症及临床数据应用”等进行讨论。其中,特邀嘉宾、英国皇家麻醉学院院士,英国麻醉研究学会常委、帝国理工大学马大青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他在谵妄研究中的最新进展,通过揭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神经炎症的关系,阐明了老年人术后神经认知障碍的机制。马大青教授在大脑和肾脏保护、术后认知障碍和谵妄、麻醉手术后肿瘤复发的分子机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公认重要成果。
“气道管理新进展”是麻醉医生永远谈不完的主题,在线上讲座和互动中,各位专家在直播间对困难气道的操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麻醉管理与预后”版块中,授课专家们总结了麻醉深度、麻醉方法、低血压控制管理以及循环检测管理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体现出麻醉工作者对于患者远期预后的深谋远虑。
在“心脏手术中的出血及相关问题”、“特殊病人的保护性肺通气问题”、“麻醉监测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的围术期管理”、“疼痛治疗及操作镇静技术新进展”、“出凝血功能的围术期监测与调控”、“围术期区域阻滞技术进展”这些版块直播中,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主任王东信教授、副主任冯艺教授和郭向阳教授等专家带来了精彩讲座并担纲各主播间主持,国内外90位讲者参与会议和授课,剖析最新研究成果,着眼于改善患者预后,更好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会议组织有条不紊,各个专家讲座切换井然有序,讲台虽无形,后台支持丝毫不松懈。
作为围术期医学论坛的保留项目和亮点,每一届学系年会上都会设立基础研究和方法学讲座的专题版块,为广大临床医师在选题研究时指点迷津,提供范例,以促进临床科研的积极性,构建跨学科及多中心协作研究平台。18日的课程中介绍了麻醉基础研究几个方面的新进展,在“研究方法学版块”中,武阳丰教授为大家讲授了《临床研究中的问题》,鼓励各位同道继续致力于做出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Daniel Sessler教授带来了《临床研究中的风险与机会》,分享了他在科学研究中的深刻体会。Sessler教授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Lancet的高产论文作者,他的论文被引用高达40000次,跻身为数0.02%的论文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分享十分宝贵,听会者格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线上发问和讨论热情空前高涨。在新冠疫情阻断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背景下,远程线上的讲座教学开辟了另一个更开阔的云端课堂,拉近了大家参与的距离。
为避免聚集,这次会议全部采取线上直播,打破地域限制,受众覆盖全国各省;发挥移动数据优势,不限场地,可回放并留言提问,互动功能不弱于现场教学。截至会议结束,全国共有34家医院集体观看,观看总时长1524分钟;移动端点击188421人次,手机观看17442人,观看总时长962012分钟,平均观看时长55分钟,获得良好反响。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学系年会,没有传统线下讲堂,更便于临床一线人员利用碎片时间参会学习,获得更大时空分享的自由,是远程学习论坛的一次成功体验,抑或是未来学术交流一种低碳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