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堵、消融,一次解决 ——心血管内科顺利完成首例一站式房颤消融封堵术
奇怪的心跳藏危机
69岁的老孙头儿就是一名持续房颤的患者,长期以来深受病痛折磨,房颤时又快又乱的心跳总是弄得他坐立不安、夜不能寐,即使坚持服药也不能解除这种痛苦。
房颤是一种由心房快速、不规则的电活动引起的心律失常疾病,与心房心肌的老化、病变有关。按照欧洲心脏病学会公布的数字,20岁以上成年人中约3%患有房颤。房颤患者以老年人居多,7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可达10%。房颤可以引起心慌、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更危险的是房颤可以使心房形成血栓,造成脑卒中、肾梗死、缺血性肠病等严重并发症,统计表明约20~30%的卒中患者合并房颤。治疗房颤,不仅需要应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让心跳“慢下来、稳下来”,也需要使用抗血栓药物预防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
稳心手术遇麻烦
然而,药物对于老孙头儿的病情控制有限,老孙头儿打听来打听去,了解到像他这样的患者可以使用射频消融可以治疗房颤,而且射频消融手术是目前治疗房颤的一线方案。房颤的射频消融手术,使用电能在心脏组织局部造成温和的损伤,诱导人体自身修复而形成特定的瘢痕区域,改变心房内电信号传导的路径,从而起到终止房颤、预防复发的作用。然而,射频消融虽然可以让心律规整,形成血栓的风险却依然存在,手术后仍然需要终身口服抗血栓药物。
老孙儿去医院请大夫做射频消融手术平稳自己的心跳,然而,经头颅核磁检查,老孙头儿的脑袋里还长了个“海绵状血管瘤”!这是一个大家公认的“大麻烦”。这种先天性的血管畸形极易引起自发性的脑出血,而治疗房颤恰恰会增加脑内血管瘤出血的风险。因为老孙头儿本就需要长期使用抗血栓药物,射频手术前后尤其容易发生血栓,更需要应用抗血栓药物。
脑内的“海绵状血管瘤”使很多专家对老孙头儿的病情望而却步,这像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医生们顾虑重重,不论是使用抗血栓药物还是做射频消融手术都没法下定决心治疗,都怕治疗和操作点燃了脑内的“炸弹”。
新型手术燃希望
后来,老孙头儿来到皇城根儿,投奔北大医院的专家们。在与北大医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的各位专家慎重讨论和反复沟通后,了解到还有一种替代抗血栓药物的方法叫“左心耳封堵术”,而且还可以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同时“一站式”完成。
说到这个“左心耳封堵术”,其实就是把心房里形成血栓的固定结构——左心耳,用一个固定的、可以自己膨胀的“伞”,堵成一个光滑而平整的平面,血液就不会再在这个“犄角旮旯”里淤积成为血栓。而且,这个“伞”的存在,对于房颤射频消融手术也有助益,两种手术又都在左心房这同一小块空间内进行,“一站式”手术不仅节约了器材成本,也提高了手术效果。封堵“伞”植入成功后,过一段时间就被自身细胞覆盖成为心房本身的一部分,就可以停掉本来需要长期服用的抗血栓药物,从而也减少了脑出血的风险。
一站式手术解难题
在与家属反复商议后,老孙头儿决定接受这一新型的手术方式。2018年1月16日,由丁燕生、周菁、李康、马为、贺鹏康几位医师合作,为老孙头儿完成了timi天美传孟若羽首例房颤“一站式”介入手术。麻醉结束恢复清醒后,困扰老孙头儿的房颤没有了,他又感觉到自己一下一下、规律有力的心跳了,也不用再整天提心吊胆地担心不知什么时候的脑出血了。而对于北大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专家们而言,也顺利圆满地解决了老孙头儿这个传统治疗方法相对棘手的疑难病例,医生、患者、家属一起开怀庆祝。
传统治疗中,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房颤患者而言,临床大夫难于平衡出血和抗血栓的治疗选择,而“一站式”完成“左心耳封堵术+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则为医生们治疗出血风险较高的房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考虑。未来,北大医院还将持续探索,严格把握手术的适应症,继续造福广大朋友的心脑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