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始,“家庭医生”进入到北京市民生活中已8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推广”变成了“做实”,这一变化引发了代表们的关注和热议。
本报讯(记者 张小妹 李泽伟)昨日,市人大代表、副市长卢彦在密云团分团审议报告时提到,家庭医生签约重点是老人和慢病患者,将严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情况。根据北京市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对“家庭医生”的解读,与传统的和大医院的诊疗流程比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诊疗流程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患者不再被随机分配就诊,而是直接预约、分诊至其签约医生处进行候诊;二是患者不再是单纯诊病,而是接受医护团队的健康管理,必须保证与居民充足交流时间,当次诊疗结束时,要视情况与就诊居民预约下一次复诊时间,或提供转诊服务;三是签约患者享有优先就诊等签约便利。
密云团多位来自街道的代表在发言中表示,家庭医生这项服务如果能真正做实,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儿,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明显感受到家庭医生的福利。据了解,随着家庭医生从“推广”变为“做实”,本市将开展对家庭医生服务落实情况的监管。
在与代表们的交流中卢彦指出,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政府会给家庭医生一定的补贴, “今后要严查履约落实情况”。据了解,目前本市主要推行5-6人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每个团队签约不超过300人。卢彦指出,如果感觉条件不足可以不要签约太多,“我们已经明确要求,签约重点是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和四种慢病患者”。
家庭医生到底能干些什么?卢彦打了几个生动的比方:“患者有疾病方面的问题来咨询,你得进行解答;患者需要挂号,你要告诉人家挂什么科合适;流感季节来了,是不是应该发个短信,提醒居民少去人流集中的地区,出现症状后及时服药……做到了这些,才是政府设置‘家庭医生’的初衷,也就是对签约对象进行所谓的‘健康管理’。”
列席本次人代会的市卫计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对家庭医生的监管,应当层级管理。“政府更多应该是对家庭医生所在的社区医疗机构加强管理,社区医疗机构管科室,科室再管医生”。他认为应该有效解决个人激励的问题,层层考核,比如政府要考核医疗机构,使其达到一定的签约和服务水平,医疗机构对科室再提出一定要求,并进行考核,科室再对个人进行考核,“解决个人绩效问题应该是在医疗机构层面解决,要是医疗机构没有绩效考核的话,那政府部门就要介入了,这样才能形成联动链条”。
追问
为何家庭医生签约率高履约率低?
市人大代表、建国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熊卫红表示,该中心家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签约率为36%,但签约人群的履约率仅有一半。
市人大代表、西城区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许建在工作中也有同样感触。他说,目前尽管签约率并不低,但从签约病人的就诊意识来看,发病时跟签约医生联系的习惯尚未形成,依旧习惯性地跑向大医院。
家庭医生的签约,甚至还会包含水分,有些社区医疗机构为了利益驱使、提高签约率而想出一些“鼓励”的办法,“比如,前100名签约的可以送桶油、送袋大米。居民签了约,但是实际服务是不是真正享受到了却很难说。”据一位人大代表透露。
对于这样的情况,市人大代表、北大第一医院副院长潘义生昨天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大众对于家庭医生的签约率存在误读,“家庭签约率不等于服务率和利用率”。虽有签约率,但老百姓签约后却不一定选择使用,这是不少医疗界代表们对家庭医生的共同感受。潘义生说:“很多人还没能理解‘家庭医生’,更不用说对它的使用。所以签约率高,并不等于使用率和服务率高。”
家庭医生必须“上门服务”吗?
市人大代表、朝阳区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亚兰,长期奋战在社区卫生一线,深切体会到家庭医生常被“误解”的苦衷。“很多人以为家庭医生就等于上门服务,一旦听说上不了门,就抱怨没享受到服务,签约没用。实际上,有些病种并不适宜上门,部分诊疗手段需要特殊抢救设备和措施,医生上门反而增加了医疗风险,但这一点老百姓却不太理解。”
许建代表表示,实际上,家庭医生更像是一个熟人医生或者是医疗“度娘”。有不舒服的地方之前是只能不明就里地去医院,而有了签约医生,就可以给签约医生打个电话,“签约医生就会负责给你指出一个就医的路径,或者来社区就医就行,或者需要转诊到大医院,但不能说有了家庭医生就能包治百病了”。
“全科医生”为何成为“稀缺资源”?
从家庭医生本身的业务素质上看,真正合格的全科家庭医生比较少,这也限制了大家对家庭医生的使用。“一个真正合格的家庭医生的培养,至少需要10年至15年的时间。从国际上来看,家庭医生整套体系的建立都要二叁十年,所以我们要建立这个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潘义生代表说。
张亚兰代表介绍,朝阳区之前做过全区全科医生调查,人员缺口至少800到1000人。目前其所在的社区一个家庭医生对应的是2000人的签约居民。许建代表说,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18名全科医生,但专业出身的只有一人。合格的全科医生现在是稀缺资源。“目前,我们的编制一般都会倾向于招聘全科医生,但去年我们招了一年,一个都没有招上来。”
在潘义生代表看来,家庭医生必须建立在整个分级诊疗体系完整形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开始发挥作用,而目前北京社区医院的医疗实力提升、全科医生队伍,以及老百姓的信任度,都还未真正建立时,家庭医生只能算刚刚萌芽,“所以大家不要误读家庭医生签约这件事,只是刚签约,不代表它现在就好用,就能服务好。就像两人谈恋爱,现在签约还只是第一次接触,不能就想着可以好好过日子了”。
此外,现有的家庭医生因收入受限,职业吸引力较弱。“卫生中心家庭医生大多是兼职,在完成本职工作同时再开展签约服务,这些基层的全科医生只能利用休息时间提供服务。同时政府的相应经费补贴不足,没有完全起到激励作用,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郊区实际履约率为何更低?
与城区不同,来自密云区太师屯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市人大代表张欣艳在工作中还遇到另一个困境:人口流动。她说,随着季节的变化,密云各村的人员流动都比较大,比如农忙时节,在家务农的人比较多,看病就医也会选择附近的卫生服务中心。但到了冬季,很多老人都回到城区的孩子家中过冬,家庭医生履约率就更低了。
此外,偏远地区医疗硬件设备的落后也影响了家庭医生签约患者的体验。张欣艳代表说:“比如优先就诊这一方面,我们没有叫号系统,老百姓对于分诊没有什么概念,都是排队在门口等,家庭医生还需要兼顾门诊和急危重症,所以对于签约患者有时候难以做到完全优先。”
建议
许建代表
家庭医生应智能化
许建代表认为,目前社区医疗机构的工作系统还仅仅是一个“记事本”,而如果能够将其智能化,“通过系统病人可以直接跟签约医生进行沟通、对话,医生也可以及时推送一些信息,这样,签约医生的作用将更大些。因此对社区医疗机构的系统进行升级是必要的。”
辛有清代表
家庭医生应与医院互补
市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辛有清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到位,可以解决健康指导、慢病管理、新发疾病的筛查,对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的网底就扎实了。有了这个网底,大医院专科医生的服务和全科医生的服务就形成了有效衔接。大医院主要承担疑难危重病人治疗、医疗科技创新和医学人才的培养,大医院在医疗方面和家庭医生是互补型衔接关系,希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化之后,专科医生服务和全科医生服务的链条有机结合,既可以保证健康管理,又可以提高大医院优势资源的利用。
市卫计委
加强签约服务质量控制
市卫计委主任雷海潮介绍说,在做实家庭医生服务方面,今年将根据居民需求,加强健康教育与指导,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个体化服务包,以实实在在的服务加强与签约人群联系。同时,推进“就诊预约、定向分诊、诊前服务、诊疗服务”全科预约诊疗流程全覆盖。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使家庭医生服务更贴近、更及时、更经常、更连续。
雷海潮表示,今年本市还将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质量控制,加大对签约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满意度等考核力度。研究完善有效的家庭医生签约绩效管理制度,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