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肛门旁长个红肿疼痛的包是什么情况?
肛管周围软组织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周脓肿。新生儿及3个月内的婴儿最常见。
表现:炎症发生在肛门旁皮下组织内,大多在两侧。早期炎症比较表浅,局部红肿,触痛,有一个炎症硬结。进而红肿加重,变软,形成脓肿。脓肿可自行破溃,流出脓液。若多次反复发作可形成瘘管。
处理及注意事项:
1. 便秘的患儿应及时调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肛管感染的发生。肠炎的孩子,除积极治疗肠炎外应注意肛周的清洁,排便后随时清洗肛门,减少感染。
2. 肛周感染早期(未形成脓肿时)可温水坐浴或用3%硼酸溶液坐浴。保持大便通畅。应用抗生素治疗,部分病人可以治愈。
3. 一旦形成肛周脓肿应及时就诊,行切开引流,保持引流通畅,加强护理、坐浴治疗,减少瘘管的发生。反复发作形成瘘管时需行瘘管切除术。
肛周脓肿反复发作怎么办?
肛瘘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后遗症,脓肿切开引流或自行破溃后粪便仍可由肛管或直肠壁上的原发感染病灶继续进入脓腔。如果脓腔引流不畅,脓腔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影响了伤口愈合而形成慢性瘘管即肛瘘。
表现:小儿多有肛周感染或脓肿的病史。瘘管形成后常有稀薄的脓性分泌物从瘘口流出。肛瘘一般无疼痛,但当外口堵塞、引流不畅时又可形成反复脓肿。
处理及注意事项:
1. 一旦发生肛周感染应尽早就医治疗,如形成肛周脓肿及早切开引流,减少肛瘘的发生。如果伤口经久不愈则考虑肛瘘形成,去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及治疗。
2. 肛瘘治疗主要采用瘘管切开,挂线或手术切除。
拉大便后有血可能是什么情况?
肛裂是指位于肛管齿状线下方粘膜与皮肤交界处纵向的浅表裂伤,是婴儿及儿童常见的肛管疾病。常见的原因是粗大、干硬的粪块经过肛管引起撕裂所致。
表现:肛裂常位于肛管后正中线上,多为单发,也可为多发肛裂。肛裂多呈梭形。新裂口平浅,边缘整齐、色鲜红;旧裂口较深,边缘硬,呈灰白色。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婴儿表现为排便时哭闹不安。排便时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有血迹,有时可有少量鲜血滴出。
处理及注意事项:
1. 要养成每天排便的良好习惯。饮食中应有充分的水分,每天要进食一定量的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发生便秘或大便干时应多饮水,或饮用加蜂蜜的水可以帮助通便,必要时可服用轻泻剂通便。如果小儿排便时或排便后诉说肛门疼痛;婴幼儿排便时哭闹不安,应及时检查肛门是否有肛裂发生,一旦发生肛裂,应注意肛门清洁,避免感染,排便后用3%硼酸溶液坐浴,后涂抹红霉素软膏。
2. 对经久不愈,基底深而坚硬的肛裂可施行肛裂切除术。
拉大便时肛门有一圈红色的东西出来是怎么回事?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外翻脱出肛门外,又称脱肛。脱出部分仅为直肠粘膜称为部分性脱垂;如直肠壁全层脱出则称为完全性脱垂。此病多见于1~4岁幼儿。
表现:直肠脱垂初期仅在排便时肛门口出现红色肿块,便后即可自行缩回肛内。以后逐渐发展,脱出越来越长,便后不能自行回缩,必须用手托方能还纳。随后不仅在排便时脱出,而且在任何引起腹内压增高时均有肿块脱出。小儿多为部分性脱垂,脱出部分为直肠粘膜,脱出物较短且有纵形皱襞。
处理及注意事项:
1. 解除诱发直肠脱垂的因素;保持大便通畅,训练定时、短时间排便习惯,避免因长时间坐盆排便引起直肠脱垂。增强体质,大多数可自愈。
2. 排便后直肠脱出不能自行缩回时,应立即将其推回。不能推回时,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外科就诊。
3. 反复的完全性脱垂,需手术治疗。
什么情况下怀疑得了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5岁以上小儿的发病率随着年龄递增。婴幼儿阑尾炎较少,但发生时症状多不典型,易误诊。
表现:
大多数急性阑尾炎的病人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发病开始时感觉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部。部分孩子开始就为右下腹疼痛。右下腹疼痛开始时较轻,逐渐加重,多为持续性疼痛。同时孩子多有轻度的恶心、呕吐,并伴有食欲减退,小儿多有稀便,甚至腹泻。随着炎症的发展可出现发热、出汗、口渴、脉快等症状。右下腹固定压痛是阑尾炎的主要体征。
处理及注意事项:
1. 当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的持续性疼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时,应尽早去医院就诊。同时不要再进食水,为手术治疗做好禁食准备。
2. 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明确后,应早期行手术治疗,切除阑尾。
小儿肠套迭是什么回事?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系膜进入邻近肠管内引起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期的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6个月至2岁为多见。
表现:肠套迭多见于健康、肥胖的婴幼儿。起病急,其典型的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血便和腹部肿块。
1.阵发性腹痛:患儿常突然剧烈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同时拒食,这是腹痛的表现。不久腹痛缓解,但数分钟至半小时又哭闹发作,如此反复不止。
2.呕吐:大多数患儿伴有呕吐,吐出奶汁、奶块或其他食物,进而吐出胆汁。
3.血便:在发病后8~12小时病人可出现血便,呈暗红色果酱样,或呈血及粘液混合的胶胨状大便。
4.腹部包块:大多数患儿可触到腹部包块,常在右上腹中部,如腊肠样,质地稍硬,具有韧性感,表面光滑,稍可移动。触及包块时患儿哭闹明显。
5.全身症状:发病早期患儿一般情况良好。24小时后随着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表情淡漠、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脱水等。
6.超声检查:为首选检查,可见典型的“靶环征”,即可确诊。
7. X线气灌肠检查:超声确诊后,X线透视下,经肛门注入空气,可见肠套叠处受阻影像,套入肠管的头部呈圆形,气体或钡剂影呈杯口状。
处理及注意事项:
1. 婴幼儿因改变饮食不当易发生肠套叠,所以添加辅食时,每次只加一种,从小量开始,使胃肠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2. 婴幼儿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腹泻病史,突然发生阵发性哭闹、脸色苍白、伴有呕吐时,应高度重视有无肠套叠发生,必要时应去医院外科就诊。
3. 一旦怀疑有肠套叠的可能,应停止给患儿进食、水,立即去医院就诊不可延误。就医时家属应讲明患儿第一次阵发性哭闹及排血便的时间,以利于医生确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4. 急性肠套叠主要采用空气灌肠法治疗,其复位率可达90%以上。
5,不宜空气灌肠复位或气灌肠未能复位者应手术治疗。
家里小宝如果出现了状况,最头痛的肯定是家长了,如有需要,欢迎向北大医院小儿外科专家咨询。
咨询电话:83573138 83573410
咨询医生:高阳旭、李辉
(小儿外科 曲建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