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怀着对高原的紧张和恐惧,神经内科张巍大夫作为北大医院第二批“组团式”援藏队员,第一次站在了西藏的土地上,对藏区医疗卫生的所有认识,都只是听上一批援藏队员说起过。望着雪山、高原,她只是感觉人很渺小,并不知道将要面临着什么困难。
因地制宜,全力诊治常见疾病
没来得及卸下舟车劳顿,张巍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几天下来,她就发现当地神经内科疾病与北京有着很大的不同,尤以脑囊虫、结核性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发。由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科2016年刚刚独立建科,基础相对薄弱,缺乏神经免疫学检查技术、病原学检出率低,一些炎性免疫性疾病常常混杂其中、难以辨别。张巍便带领当地医生,借助相对发展成熟的神经影像技术,结合脑脊液检查,密切随访治疗后患者,提高了神经系统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的鉴别水平。而对脑血管病和癫痫等常见疾病,则注重加强指南的讲解和培训,推行规范化治疗方案,缩小与内地诊疗流程上的差距,并引导当地医生探讨潜在病因,先后确诊了椎动脉夹层、结节性硬化等少见病例。
工作缩影:查体
灵活变通,大力实现技术突破
这一次进藏,张巍还把她的专业特长——神经肌肉病的诊治技术也带到了藏区。先后开展了5例神经肌肉活检,3例炎性周围神经病和肌肉病的初步诊断,实现了藏区此方面工作零的突破。然而这些突破着实不易,“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才能解决问题”,这是在藏区工作一段时间后张巍最为深切的感受。由于缺乏有效的神经电生理和病理手段支撑,只能以肌肉影像技术为主要辅助手段,她结合临床经验,初步诊断了一例进行性四肢无力的患儿为Ⅵ型胶原蛋白相关肌病,后续在北京进行的基因检查最终证实了该病例,这个来自昌都的患儿也成为了西藏首例确诊该罕见病的病例。
工作缩影:手术
因材施教,竭力培养医生团队
紧张的临床工作之余,张巍没有忘记来藏区的根本任务是要将技术留在这里,是要培养起一支业务能力先进的队伍,然而这支队伍最初只有6个人。如何能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将这6个人培养成技术过硬、各有所长的医生团队,将内地先进的诊疗理念,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他们,是摆在张巍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与主任积极沟通、多次讨论后,一项项培养计划付诸实践。每周一次为期4个月的神经系统总论学习使当地医生基本功得以强化,为精确定位诊断打下基础;床旁提问教学、查体示教、疑难和少见病例重点讨论制度、多科联合疑难病例讨论,则使医生们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理论、积累经验。除此之外,还对一名藏族主治医生进行重点培训和讲授。虽然张巍只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执行援藏任务,但她通过承担院内院外会诊工作以及开展讲座培训,把内地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带给了藏区的广大医生同行。
工作缩影:示教
工作缩影:传帮带
她说,刚进藏的时候就知道,一年之后一定会对这片圣洁的土地和淳朴的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就像上一批援藏队员返京时的心情一样。但真的到了离别的时刻,除了不舍,心里更多的是放不下。神经解剖和定位诊断是不是都记牢了,常见疾病的规范诊疗流程是不是都实现了,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能不能坚持下去……从听说到来过,一年的援藏工作,张巍已成为藏区神经内科的开拓者,她把妙手和仁心留在了这里,把对藏区同胞的牵挂带回了北京。离别之际,她说,“藏区神经内科的发展,仍有很多尚未完善的工作和可以发展的空间,等待着战友们去完成”。
(党院办、援藏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