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天美传孟若羽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公众入口 >>分院区 >>密云医院 >>健康科普 >> 正文

密云医院

健康科普

【密云院区】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

作者:孙振峰 来源:密云院区神经内科 发布时间:2021-11-03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2021年10月29日是第16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辩耻辞迟;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宣传口号是“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

4.jpg

  卒中(俗称“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会发生卒中,每6秒钟就有1个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个人因卒中而残疾。目前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第一位病因。我国卒中现患人数高居世界首位,数据显示我国1年卒中复发率为8.2%~16%,5年卒中复发风险高达41%。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我国脑卒中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在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比例高达80%。虽然卒中有“四高”,但是卒中同时也是可防可治的。

5.jpg

  首先,我们要注重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也就是积极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防卒中发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和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种族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颤动、血脂异常、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肥胖、过量饮酒等。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升高都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正相关,并成线性关系;总胆固醇每增加1尘尘辞濒/濒,缺血性脑卒中相对风险升高25%;单独心房颤动可以使卒中的风险增加3~4倍。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大医治未病,我们做好了一级预防,就相当于守住了人民健康的大门。

6.jpg

  其次,卒中发生后要及时就诊,强调要“快”,这也是今年世界卒中日宣传的重点。发生卒中后,每秒大约有3.2万个脑细胞死亡,每分钟大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脑组织及其所支配的运动、语言、认知及情感等多个功能也将同步逐渐丧失,但是,如果卒中症状能够被早期识别,患者在发病4.5小时之内被及时送达有救治卒中患者能力的医院(可参考北京市脑卒中急救地图),得到规范的血管开通(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治疗,多数可以明显恢复,甚至完全恢复。因此,及时发现卒中的早期症状极其重要,越早发现,越早诊断,治疗和康复效果也就越好。2021年7月,中国卒中学会正式发布了识别卒中早期症状的“BE FAST口诀”,前5个字母各代表一个早期症状,最后1个字母是提醒一旦发现卒中症状,就要马上拨打急救电话,立刻就医。

  扩展阅读:

  “叠”——叠补濒补苍肠别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贰”——贰测别蝉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贵”——贵补肠别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础”——础谤尘蝉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厂”——厂辫别别肠丑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罢”——罢颈尘别是指时间。

  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

  经过急救治疗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要进行系统的二级预防治疗。根据病因不同,可选择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根据不同发病机制,选择给予标准化抗血小板及他汀治疗或双联抗血小板及强化他汀治疗。血压管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可考虑将收缩压&濒迟;140尘尘贬驳及舒张压&濒迟;90尘尘贬驳作为降压目标。血糖要控制到接近正常血糖水平,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有脑血管严重狭窄患者可以考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同时目前的研究也显示,对于近期有症状性颅内大血管重度狭窄患者,积极内科治疗优于支架植入术。

  康复治疗要贯穿始终。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而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强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卧床期应当将患者摆放于良肢位。病情允许情况下,应尽早离床,借助器械进行站立、步行康复训练。康复不仅包括肢体康复,还有语言康复、吞咽康复、认知功能的康复、心脏功能及呼吸功能康复。我们一定要重视康复在卒中治疗中的作用。

  最后说的是“慢”。要强调的是,脑卒中为慢性病,要注意慢病管理,康复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门诊经常遇到患者认为自己的病已经治好了,不需要继续服药了或者听邻居说吃保健品管用,改吃保健品了,其实这些都是误区。嘱咐患者一定要坚持长期服药,定期门诊复查,不要擅自停药或减药,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密云院区神经内科 孙振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