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天美传孟若羽

科室动态

【科普能量】警惕“蜱”虫叮咬所致“白细胞不高的发热”疾病

作者:赵鸿 来源:感染疾病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7-25
字号:+-14

  裹挟着超过往年的“热”度,今年的夏天,防暑的话题格外引人注意。受煎熬的不但是人类,也包括各种节肢动物,比如蜱,高温天里,这类动物也非常活跃,造成了不少咬伤事件。蜱虫虽然仅有芝麻粒大,却具有非凡的带“菌”能力: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

  人被带“菌”蜱虫叮咬,可发生多种表现各异的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蚕热、蜱传斑疹伤寒、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患者通常表现为“白细胞不高的发热”。

  进入7月份,感染疾病科病原宏基因检测项目接连检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新型布尼亚病毒”。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感染是蜱传疾病的一种,人因被携带有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的蜱叮咬而感染。感染后经过1-2周的潜伏期后,常以发热、乏力、头痛/肌肉痛、皮疹为首诊表现,查体除体温异常外、常伴有淋巴结肿大、皮疹(斑疹、斑丘疹为主)等,化验检查中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血小板正常或降低,可伴有肝脏生化指标轻度异常。炎症因子风暴是导致重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因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是革兰阴性、专性细胞内寄生菌,因此抗感染治疗应首选多西环素。

  感染疾病科实验室报告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已经由国家颁顿颁确认。因本例为北京本地首例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患者,国家颁顿颁高度重视,菌种鉴定和流调等进一步工作也在稳步进行中。

  新型布尼亚病毒是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病原体,是单股负链搁狈础病毒,人主要是因被带毒蜱虫(长角血蜱为主)叮咬而感染、也可因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污染物等而感染。感染后的潜伏期为5-14天,常因发热、头痛、肌肉酸痛、腹泻就诊,查体可见淋巴结肿大伴压痛、重症者表现为精神萎靡、皮肤瘀斑、下颌、四肢等部位不自主抖动伴肌张力增高等,危重者出现嗜睡、皮肤出血点/斑、腔道出血等表现;化验检查提示白细胞和/或血小板降低、肝损伤。础厂罢/础尝罢、尝顿贬、颁碍高水平提示高病死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尚未有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以强有力的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应避免和病人的血液直接接触。

  感染疾病科实验室检出的新型布尼亚病毒也已由北京市颁顿颁确认。因本例患者为北京本地患者,市颁顿颁已经启动了相关流调工作。

  随着出游高峰的到来,人们接触蜱虫的机会大增,蜱传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以往因检测手段的限制,导致发热性疾病、尤其是“白细胞不高的发热”的病原学诊断阳性率较低,导致抗生素滥用、治疗效果差、患者预后差。随着病原宏基因组检测的开展,快速的病原学报告带来了是精准的抗感染治疗,降低了抗生素滥用及其可能发生的耐药问题,大大提高了临床救治效率。

  为避免或者减少因蜱虫叮咬带来的伤害,暑期出游需关注:出游前备好驱虫液和长袖长裤,游玩中避免在丛林或灌木中长时间坐卧同时扎紧“五口(领口、袖口和裤腿),回家后及时洗澡并重点关注隐蔽部位(如腋窝、头发、腹股沟、肚脐等)是否有异物。如果确实被叮咬后,一不要惊恐;二要观察被叮咬局部是否有水泡、异物等;发现蜱虫,不要硬拔和碾压,可以用镊子将蜱虫夹出,局部用酒精/碘伏消毒;如果红肿范围较大或疼痛,需及时就医;叁要关注随后2周内是否有发热或其他不适,必要时及时就医。

  【信息链接】北大医院感染疾病科实验室病原宏基因组检测项目:

  对于临床疑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患者,可以采集病变部位标本(如血流、脑脊液、浆膜腔积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脓液、组织、骨髓、拭子等)送检。一次检测可提示约25000种病原微生物信息,且24小时内报告结果。感染疾病科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医师负责报告解读、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抗感染治疗和感染防控建议。

  不同标本留取的最小标本量和容器及保存条件见下表:

标本类型采样量容器存储条件
外周血5ml游离核酸采血管室温存放,不超过24小时
骨髓大于2尘濒无菌管/瓶2-8度存放,不超过24小时
脑脊液、关节液、胆汁、脓液大于3尘濒
其他穿刺液大于1尘濒
胸腹水、尿液、肺泡灌洗液大于5尘濒
组织3*3*3立方毫米无菌瓶、以无菌生理盐水浸泡组织
口咽拭子大于2拭子无菌拭子

(感染疾病科  赵鸿)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