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天美传孟若羽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公众入口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 正文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我和北大医院的故事丨半世情缘、一生热爱,高质发展、面向未来

作者:周丛乐 来源:儿童医学中心 发布时间:2025-02-05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图片0.jpg

  今年是timi天美传孟若羽建院110周年。为凝练和传承北大医院百十年厚重历史文化,展示北大医院人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面貌,医院组织开展了“我和北大医院的故事”主题征文比赛。数十篇作品,讲出了百十岁月里的传承、热爱、奉献,写出了北大医院人的坚韧、无畏、向上。

我是北大医院人

图片23.jpg

  我退休10年了!仍然惯性地从事着我的专业工作——每周按时出诊、查房及参与其他业务活动。经常有人不解地劝慰我:“歇歇吧!”真是一言难答,我感觉,就像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时时刻刻都不愿脱离这个“家”!

  如今,看到北大医院的蓬勃发展,看到北大医院人的凝心聚力,我更觉得这个家很温暖,又有朝气。

  屈指算算,我来到北大医院已经半个世纪,一步步走到今天、看到今天,多少个瞬间片段重复在眼前闪过,犹如一部永远播放不完的电视连续剧。长年累月,我被铸造成“北大医院人”!

选定儿科

  大学医疗系学业结束后留校,我到北大医院人事科报到。老师问我个人的专业选择意愿,我几乎是未加迟疑地选择了儿科。老师问:“为什么呀?”,我回答说:“儿科的老师好呀!”

  这一深刻的印象起始于儿科教学实习课。那时讲究“开门办学”,我们和基础、临床各科的老师们同赴密云县的最基层,朝夕相处长达1年。当时的教学其实就是现在提倡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法,担任儿科教学工作的是吴希如教授。我记得讲“液体疗法”的时候,是在女生宿舍进行的,小黑板就立在煤球炉旁,我们坐在小板凳上听。吴老师口手并重,娓娓地讲授着小儿脱水类型、分度,既往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的补液方法,不时地口算着每公斤体重的补液量,那时的感觉就是想象中的延安“抗大”。我第一次知道了,小儿不是缩小的成人,做儿科医生就要数学好,就要这么的仔细、精确。

  寒风呼啸的冬天,吴老师带我们挨户巡诊,查看病儿。我们曾遇到一位母亲,焦急地怀抱一个胖乎乎的婴儿,孩子连声咳嗽,面色时而发青、时而通红,母亲不停地给孩子拍背、揉搓。吴老师果断地判断这是小儿肺炎,作了简单的处理,交代了治疗措施,告诉我们这就是婴儿肺炎常表现的的“吭吭发憋”,示教后又让我们用听诊器依次听了孩子双肺底的细密水泡音,最后给我们归纳总结,小儿肺炎一课就这样学会了。物诊课的视触叩听,也都是在贫下中农的炕头上学会的,是真真切切的手把手教。

  那年夏天,乙脑流行,我们正轮转密云县医院,如今已经是北大医院密云医院,那里住着很多老老小小的乙脑病人。儿科有一个1岁多的“小乙脑”,孩子病情很重,意识不清,吴老师床边教我们神经系统查体,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脑水肿,以及如何防止脑疝发生。我们跟吴老师一起,每日数次到病房观察病情、排班陪护,直至孩子痊愈。我通过这个患儿学会了腰穿操作,更领会到了做一个儿科医生,要对患儿体贴入微,对重患更是要“陪”。

  当年的密云深山区,物质匮乏,除了食堂日复一日近乎于水煮的白菜、萝卜,什么磨牙的东西也没有。年轻人嘴馋呀!有一天,吴老师到县城去,碰巧买到了一些山里红,带回来用饭盒加白糖煮熟,个个红果晶莹剔透,大家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她端到我们面前,用筷子给我们每个同学嘴里“喂”一颗,真像又回到了“排排坐,吃果果”的幼儿园时代!这就是特殊时期的师生情谊!

  儿科临床实习课返回北大医院儿科病房进行。在这里,我们认识了更多的儿科老师,个个都很慈祥、可亲、可敬,对患儿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老师们讲课深入浅出,让人念念不忘。印象很深的是王宝琳教授讲的“小儿急性肾炎”,从容不迫地给我们讲了一名叫魏国的小朋友,夏季下肢皮肤链球菌感染,秋季转为肾炎的故事。最生动的课是林庆教授讲的“小儿惊厥”,简直像演员一样,“表演”出不同类型惊厥发作的发作形式,同学们很容易就记住了。

  一次和左启华教授一起在晚间巡视病房,一个神经系统疾病的幼儿哭着找妈妈,无法查体。左老师从身上拿出一颗水果糖,递到孩子手里,孩子渐停止了哭闹,之后又通过诱导性的肢体动作,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完成了神经系统检查。我想,儿科医生真该有“哄”孩子的本事。

  和白克敏老师同值一二线的夜班,至今记忆犹新。入夜时分最后一次巡视病房,一切平静后睡下。过了没多久,突然听到护士的叫声:“大夫快来!”白老师一赶紧起身,急速到位,连鞋带都未系,迅速判断了病情。原来这个婴儿仅一次大量的稀水便,就脱水了!我看到孩子已四肢末梢凉,皮肤发花。白老师反应机敏,嘴里算着公斤体重、补液张力、补液量,不停地给护士下着口头医嘱,护士随即开通静脉执行,白大夫还是嫌慢,一边嘴里说着“不转了!不转了”,一边接过护士手中的注射器,亲自缓缓推注了扩容液体。10多分钟后,孩子的循环状况恢复了,大家总算松了一口气。刚刚接触临床的我,虽然紧跟白老师身后,但也插不上手,算得上目睹了“惊心动魄”的场面,心砰砰跳了好一会儿,心想,儿科医生看似耐心、轻柔、文文雅雅,小孩子病情变化多端在紧急情况下,必需要果断、麻利,生命就在手下!

  实习结束,教办征求对教学的意见,我说:“儿科实习8周太短了!我还没学够呢!”这里的老师们真是“润物细无声”, 医学的温度在儿科有了最好的体现,这是“北大医院人”的本色!

立足新生儿专业

  经过了住院医师阶段临床工作的摸爬滚打,我们这几个年资相仿的医生要定选儿科亚专业,开始专业化的培训了。宋琳琳老师热情地拉住了我,她滔滔不绝地讲着新生儿专业是个多么重要、多么全面、多么有前途的儿科学分支……我一干就到了今天,从未“转行”。在宋琳琳老师的直接指导下,在专业化的路上一步步成长。

  宋老师热情、豁达、开朗,从来都是“先听其声,后见其人”,天生有“艺术基因”的她,每天清晨,总是带着爽朗的话语声走进病房,老远就知道,宋大夫来了!她英语功底深厚,经常组织我们阅读、翻译英文文献,查房、讲课不离英语词汇,对本院医生和进修医生不分疏远,一视同仁地教,放手大胆地用,有错事直截了当地批,谁捅了篓子和我们一起担当,有天大的事,只要宋老师在,就觉得心里有底气。我和共事的医生在团结、融洽的氛围中完成繁忙的医疗工作,掌握了新生儿专业的医疗技能,长了不少见识。很多病例至今历历在目,比如:重度硬肿症的新生儿应用肝素治疗方法、大肠杆菌败血症新生儿合并颅骨骨髓炎内外科联合治疗、抢救氨茶碱中毒严重心动过速的新生儿等等。宋琳琳老师眼光敏锐,紧跟国际上新生儿医学领域的新进展,而且学了就做,上下奔走,付诸于实践。她自己设计了蓝光箱,追着医院木工师傅做成成品,放在新生儿病房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又不知找了什么部门,改装了实验室用的瓶瓶罐罐、量筒量杯,土法上马研制了持续正压通气装置(颁笔础笔),成功治疗了很多重症新生儿肺炎……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技术在当年我国的新生儿专业领域均属首创,北大医院是第一家!

  新生儿专业历史悠久,日益完善,在发展的长河中,有很多值得圈点的亮点。五十年代秦振廷教授主编了全国第一本《儿科学》教科书;上世纪70年代,儿科第一本《诊疗常规》中的《新生儿疾病诊治》部分,由宋琳琳老师独立书写;由严仁英、秦振庭等老一辈学者创建的每周一次的产儿联合查房,能坚持半个多世纪至今,是全国的典范;八十年代初开展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建立高危儿的筛查制度为全国首创,后又推广到全国,成为我院新生儿专业的一张名片;九十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新生儿专业进一步向着特色化方向发展,高危、疑难的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诊治、机理研究成为医教研的主打内容。

  这么多年来,我越来越体会到我的工作的深远意义,是在人生的起点上救治生命,关乎孩子的一生,关乎每一个家庭,关乎社会的未来。做好这些事,是“北大医院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新的起点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我被公派赴德国留学,专修新生儿重症专业。在这里,我大大地开了眼界,学习了新生儿医学专业的新技术及发展前景,经紧张、刻苦的攻读,预期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就在我学习即将结束时,祖国的亲人专程顺访德国来看我了!北大医院的王海燕教授和北京医科大学人事处的张瑞珊处长来探望我,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见到亲人,真是欣喜万分!交谈中,我才得知,她们的任务是做我的“劝归”工作,因为当时“出国不返风”盛行,我的先生正留学美国,担心我学成“飞了”。我由衷地感谢领导对我的诚心和期望,明确地表示,我一定回“家”,因为我的根和情早已深植于北大医院了!这里是我永远魂牵梦绕的家园!

  如期回国后,儿科刚刚迁入一部的妇儿楼,面目一新,整洁明亮,专业病房格局合理,新生儿的小病床、暖箱、辐射抢救台应有尽有,医疗设备不断更新。产儿合一的医疗体系在全国实属前位,新的起点就此开始,医疗教学在原基础上不断深化、延伸。于我而言,最大的变化是科研的起步。又是吴希如老师在这关键的时刻,向我伸出了关怀的双手,把我拉进了国家“九五”攻关研究课题行列,就像一盏灯,点亮了我的科研路,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临床科研,如何做科研,如何做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以后,我也成长为研究生导师,逐渐形成了一支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及脑发育的研究团队,走出了一条具有“医工结合”特色的研究之路,有力地促进了医疗、教学,以及成果转化与推广,在国内的新生儿医学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站在学术讲坛上获得掌声,每每会有深深的自豪感,有了北大医院的基座,才能站到学术的高点!当好“北大医院人”应该是永恒的目标!

年轻人“带我玩”

  这些年,我基本上是退而“无休”,但角色变了,像是在舞台下观看年轻人绘声绘色的表演,谢幕后都舍不得离去。是呀!我的学生们都“长大了”,他们都到了大展宏图的时期,他们聪明睿智、思维奔放、行动敏捷,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成绩,获得无尚的荣誉。比比现在的年轻人,可谓是望尘莫及!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和他们融为一体,在新兴起的大兴院区“儿童医学中心”,我们同门诊、同查房,同探究小生命的疾病,我们从这里看到了北大医院更加美好的未来。从他们那里,我可以得到新的知识,新的动力,似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深感充实,感觉自己依然存在价值。细品我现在的学习工作模式,如同孩童常说的话,是年轻人“带我玩”。我自豪地认为,我仍是“北大医院人”!

  北大医院,我最热爱的“家”,如今你的发展日新月异,未来的你,更加灿烂辉煌!

  (儿童医学中心  周丛乐)

  • 标签: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