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国内首创儿科教研室到成立第一个临床药理研究所,从研制我国第一台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到研制我国第一台自体血液回收机,从小诊所到如今“一院多区”新格局,这些珍贵的瞬间都定格在timi天美传孟若羽走过的春秋岁月里。
时代在变,初心不变,站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时间节点,北大医院党委书记姜辉表示:“我们要保持归零心态,不沉浸于过去的历史,不耽溺于取得的成绩,而是时时叩问自己,身在何地、志在何处、路在何方。”
身在何地:更广空间做增量
回答身在何地的问题,如果从地理位置而言,答案很简单,北大医院中心院区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内,长期面临发展空间的难题,导致服务供给增量有限。
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北大医院积极挖潜扩容,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周边空间资源,迁出位于中心院区内的医院行政职能处室,将原来的办公用房全部改造为医疗服务用房,实现了“腾笼换鸟”;另一方面通过新建日间手术中心、门诊化疗中心,将一部分住院服务转变为当日就能完成的诊疗服务,提升了诊疗效率。北大医院院长杨尹默表示,这样一来,院内既往门诊量很大而就诊空间严重不足的肾脏内科、泌尿外科、风湿免疫科、男科中心及医技科室的就诊环境得以显着改善。
除了以空间换空间,北大医院还以时间换空间。通过推行周末医疗“5﹢2”模式、开放周末及节假日门诊、增设夜间门诊等形式,实现“夜间有名医,假日有专家,科室全覆盖,健康不放假”;积极推进互联网诊疗工作,建立互联网医院,患者可以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的互联网门诊与医生在线沟通病情,医生也可以在线为患者开具处方和检验检查单、书写病历等,让患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到医疗复诊和送药上门等服务。
同时,北大医院没有拘泥于院址的一楼一隅,而是“身”向远方。姜辉书记表示:“北大医院作为‘国家队’,必须积极响应国家要求与号召,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上做增量。”从连续十年参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到每年开展国家巡回医疗,从对口帮扶到整体托管再到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大医院在更广袤的空间里发挥着引领带动作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北大医院与密云区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定期派出专家、骨干进行专业帮扶和对口支援。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合作不断深入,北大医院密云医院已完成胸痛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可自主开展机器人手术、脑动脉取栓、单孔胸腔镜手术等143项新技术。
2023年底,北大医院大兴院区正式启用,“大专科、小综合”的特色定位使得医院在相关领域资源配置与专业建设上占据优势,并成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益实践。
2022年5月,timi天美传孟若羽宁夏妇女儿童医院获批第叁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将优质妇儿医疗技术送到“塞上江南”。
2023年7月,timi天美传孟若羽太原医院获批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有时候感觉像在北京看病。”当地患者的话正是北大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初衷的真实写照。
志在何处:更高层级开拓创新
2023年7月,北大医院泌尿外科与远在3000公里外的海南省中医院共同完成一台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再创“全球首例”,成为国产手术机器人研发应用的里程碑。
2024年底,该院心血管内科顺利完成国际首创的肾神经标测/选择性消融系统上市后的国内首批临床应用,为有需求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带来了全新的补充疗法。
今年初,该院心脏外科门诊来了一位心脏无法正常泵血的老先生,他一旦发生急性心衰或恶性心律失常将面临生命危险。会诊后,心脏外科联合多学科团队,为老先生成功实施冠脉搭桥联合长期左室辅助装置(俗称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今年2月,该院神经外科成功为一名四肢瘫痪的30岁男性患者完成“北脑一号”脑机接口植入,让患者实现用思维操控机械臂自主饮水。术后第5天,该患者“动动脑筋”,机械臂就能完成从拿水瓶往水杯里倒水到端着水杯喝水的全过程。
首创方案、首例手术、“一锤定音”的精准诊断……这些诠释了北大医院志在何处:“回答别人没有回答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这背后离不开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
杨尹默院长介绍,北大医院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四个面向”为指引,以高质量科研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展有组织科研。近年来,医院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研对学科的支撑,以平台建设和学科交叉为抓手,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加强服务支撑,完善科研过程质控,加大学科交叉专项支持投入,优化转化孵育基金,形成多层次项目支持体系;加快平台建设,搭建样本资源平台、前沿技术平台、大数据础滨(人工智能)平台、转化研究平台等,提升原始创新、数智医学与成果转化能力。
除了科研,做好教学工作同样是北大医院的心之所向,医院一直用创新理念引领国内医学教育发展。1946年,北大医院儿科率先引入当时先进的现代儿科学医教研工作常规和管理机制,正式开始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2年,北大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胜任力导向”的住院医师培训;2015年获评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2023年模拟医学教育中心启动。前行路上,“为医学教育而生”的初心未改,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医疗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深地融入北大医院发展的基因中。
做好科研、办好教育的目的,其实都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北大医院对医生的要求是不仅要为患者看好病、服务好患者,还要制定新的诊疗路径、方法,探索行业的前沿工作。2023年,医院第一批学者型医师入职,这些医师需要临床、学术“两门抱”,既是一名合格的医师,还要有自主创新能力。姜辉书记表示,医院创新建立学者型医师制度,就是要通过学者型医师的发展推动院内人才体系的改革。
医院党委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打造适宜人才发展的制度和环境,推动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2024年4月,北大医院成立了学科人才办公室,统筹医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关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路在何方:更精细化抓管理
在今年北大医院“新春第一会”上,姜辉书记抛出了“医院路在何方”的关键问题,在座的职工干部来了一场解放思想的头脑风暴,跳出固有的思维,大胆构想未来。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共识是要更加重视管理,树牢管理思维,运用管理工具,创新管理模式。
在杨尹默院长看来,管理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基石,更是推动医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科室的管理,北大医院构建了以叁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指标为导向的科室医疗综合目标评估档案,将全年目标分解为月度动态监测,建立“一科一策一目标”机制,形成覆盖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叁大维度的动态监测网络。聚焦病案首页、合理用药、四级手术、顿搁骋(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等核心指标,建立“反馈—分析—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实现医疗质量安全的全流程精细管理。
同时,北大医院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进从以“数据”为基础向以“数智”为抓手转变,构建覆盖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成本控制的全维度管理体系。比如,电子病历系统实现院内诊疗信息的“直连扩面”,完成医嘱闭环管理和临床路径智能化控制;医院资源规划系统打通人力、财务、物资数据壁垒,构建业财融合的运营分析平台;医用耗材供应链管理系统覆盖耗材全过程管理,精准核算耗材进销存数量金额,降低资金占用和库存积压。通过数智赋能,北大医院实现了质量、效率“双提升”,发展方式向提质增效进一步转变。
倾听患者反馈、响应患者需求,是完善管理细节的前提,也是持续优化管理和服务的动力。医院床位不足,入院常需等待,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为此,北大医院在大兴院区开办时就推出“全院一张床”模式,今年4月1日起在中心院区也全面运行。护理人员不论在哪个科室,都按照全科型护理规范化操作,确保护理质量的高标准与同质化。为保障这一模式高效运转,医院设立了入院准备中心,精准调度院区的空闲床位,通过统筹规划与跨科室收治,实现对床位的精细管理,缩短患者的床位等待时间,进而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驱动,全面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姜辉书记表示,未来,医院将立足智慧赋能、绿色筑基、人文浸润的发展坐标,通过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实现数据驱动精细管理与服务模式升级;注重绿色医院建设,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强化人文医院建设,让医疗有温度,让百姓更安心。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