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天美传孟若羽

|院刊院报
返回大众版首页 返回专业版首页
文章标题:

心房颤动累全身,重视抗凝保平稳

作者:李康 来源:心血管内科 发布时间:2021-10-27

第25页-99.jpg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但它不仅仅损伤心脏本身,它的并发症还会连累全身,导致脑梗塞的风险增加了5倍、死亡风险增加了2倍,因此,被称为“隐形杀手”。目前我国约有790万房颤患者,但知晓率和规范抗凝比例低,给患者、家庭、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什么是房颤?

  房颤,就是心房快速无规则的颤动,频率大约300-600次/分,伴随着不等比例地下传到心室,导致心跳快而不齐。房颤是因为心跳的司令部“窦房结”不能正常工作,导致心室的电活动也不规则,是心律失常或者说心律不齐的一种,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看上去很健康,也会得房颤。房颤患者虽然是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也有可能由于遗传和其他因素而较早发病。有一些遗传基因与早发房颤有关系,可以家族性发病。除了遗传之外,肥胖、打鼾、久坐不动、精神焦虑、血糖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很多因素都与房颤相关。40岁以后,无论男女,大约有1/4的人到80岁期间发生房颤。60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

  房颤最常见的叁大症状是:一、心慌,心跳加速,感到心脏突突地乱跳。二、气短,尤其是活动后上不来气,体力下降。叁、头晕,乏力。

  中老年朋友,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建议定期筛查心电图,至少一年一次。如果有心慌、气短等症状,就有必要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贬辞濒迟别谤)或更长时程的心电监测来诊断。

配合医生,规律抗凝

  房颤有两大主要危害:血栓栓塞(最常见的栓塞是中风)、心力衰竭。为了控制房颤引起栓塞的风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栓风险评分,来决定是否需要服用抗凝药物。在评估时,医生要综合考虑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糖尿病、中风病史,冠心病心肌梗死或外周血管病史以及性别。当血栓风险评分男性≥2分,女性≥3分时,医生建议采取抗凝治疗。患者每隔一段时间要重新评估是否继续抗凝治疗,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抗凝。

  房颤患者服用抗凝药物需要配合医生。因为抗凝药物是双刃剑,既然减少血栓栓塞,就增加出血风险。

  首先需不需要服用抗凝药物,由医生对您进行血栓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之后决定。其次选择哪一种抗凝药物以及服用多少剂量,不同年龄、不同体重、不同疾病状态,有不同的选择建议。

  总的原则是,按时服用,不要漏服,不要重复服用,避免外伤,避免联合应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如口服止痛剂),一旦出现出血及时就诊。

服药+手术,让心跳平稳

  房颤主要有两大治疗策略:控制心室率+抗凝,维持窦性心律。

  导管消融术是目前公认治疗房颤安全、有效的办法,适合于有症状的阵发房颤、一部分持续房颤、尤其是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对于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房颤患者,建议到有经验的中心接受导管消融治疗。

  房颤导管消融手术不需要开胸,是微创介入手术。目前认为绝大多数房颤是由左心房的肺静脉触发,隔离肺静脉是房颤导管消融的核心策略。手术多数采取局麻+术中静脉用药镇痛,也可以全麻进行。手术时,医生从腹股沟区的股静脉穿刺送入鞘管和导管,在齿线透视、心腔内超声、叁维系统的指引下,通过房间隔穿刺将标测和消融导管送入左心房,进行环肺静脉消融/冷冻,隔离肺静脉,从而达到手术目的。

  我院心血管内科每周一、二、四、五上午都开设有房颤专病/专家门诊、随访门诊,工作日门诊全天均有心电生理专业组专家出诊。需要预约和随访的房颤患者可在门诊楼四层心血管内科1诊室咨询和办理预约手续。

  (心血管内科 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