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脑袋一下子清亮了!” ——援疆干部孙伟平在新疆石河子开展神经介入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神经介入方法以创伤小、疗效确切、费用可负担等特点在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自参与援疆工作以来,我院援疆干部、神经内科孙伟平主任医师在当地持续引入并推广神经介入技术,建平台、理规范、选案例、练团队、重管理,使得神经介入技术在受援医院不断发展完善,丰富了诊疗项目,提高了医疗质量,改善了群众健康。
改善病情,介入行之有效
2021年11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石大一附院)神经内科收治了一名69岁男性患者。这名患者入院前几天感到一阵阵左半身无力,发作时不能走路,左胳膊也抬不起来。虽然每次发病十几分钟后能缓解,但是发作越来越频繁,症状也越来越重。经过初步检查,医生判断患者是由于右侧颈动脉重度狭窄导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随时有可能出现不可逆的瘫痪。但药物治疗没能有效缓解病情,这让患者和家属心急如焚。
我院援疆干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挂职副院长孙伟平主任医师认真分析了患者病情,仔细研究了相关检查结果。此时,医疗团队不能被动地等发病出现瘫痪等难以挽回的后果时再行治疗,不但保守而且疗效差;孙伟平决定采用介入手术治疗,通过把治疗关口前移,主动地干预,可以有更好的效果。具体而言,医生通过介入手术在患者颈动脉狭窄处放置血管支架,“撑”开血管后改善动脉血管灌注。这样的方案可以使脑部不再缺血,从而解除发病后致残、致死的风险。
孙伟平(右)在手术中
系统管理,确保最佳疗效
尽管已经开展了多例神经介入手术,但孙伟平仍然保持着谨慎。因为介入手术是一项精致、精细、精微的“绣花”技术,不但操作时在细小的血管内,而且所涉及的脑部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不能有丝毫失误。该例患者的病变处,血管管腔就像头发丝粗细,这意味着更大的手术难度、更高的手术风险。
孙伟平带领石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管理预案,并亲自主刀进行手术。术中先操纵微导丝通过病变处,接着用小球囊进行预扩,再放置保护伞预防栓塞,继续用大号的球囊进行预扩,待局部血管腔条件满意后,最后释放支架……手术台上,孙伟平按照预定方案,有条不紊的操作着。当头发丝粗细的狭窄血管被支架打开,显示血流的影像立刻充盈起来,手术成功了!
手术完成后,孙伟平继续冷静地观察着,通过患者的情绪和语言变化,判断出发生高灌注综合征的前兆,随即果断处置,使得患者平稳度过了并发症高危期。当孙伟平术后查看患者询问情况时,他高兴地说:“感谢您,脑袋一下子清亮了!”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无力感消失,他高高兴兴地的走回了家。出院前,患者和家属连声道谢:“感谢党的援疆政策,感谢党派来的援疆干部,让我们不出疆也能得到北京专家的救治。”
手术患者接受兵团卫视采访
步步为营,书写援疆新篇
2020年9月,孙伟平主任医师作为援疆干部来到石大一附院支援这里的建设和发展。他了解到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以脑血管病为主,由于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不少患者的病因是脑血管狭窄;但科室仅能开展脑血管造影检查,还不能进行血管成形等介入治疗手术。孙伟平决定以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作为突破口,带动石大一附院神经内科的学科建设。
随后,孙伟平积极与大后方的神经外科、介入血管外科的专家沟通,在北京同事的帮助下,在石大一附院完成了开展介入治疗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组建介入医护团队,借助北大医院的介入手术录像进行教学;制定神经内科围手术期的管理流程及术后护理方案,并与相关科室协调设备等。
2020年11月,孙伟平在石大一附院神经内科完成了第一台颈动脉支架术。一年来,已成功完成了颈动脉支架术、椎动脉支架术、锁骨下动脉支架术等数十台神经介入手术。每次手术,孙伟平都当成是磨炼团队、培养人才的机会。从病人选择、术前准备到手术操作以及术后管理,孙伟平都亲力亲为,确保各项环节的医疗质量。手术前,他带领团队集体讨论,形成手术预案;手术后,他和团队一起复盘,回顾手术过程,指出疑点和难点,让年轻医生分析并解决;术后不管多晚,他都要到病房巡视当天的手术患者,交代团队成员观察处理的重点。在孙伟平的示范和带动下,石大一附院神经内科多名医生快速成长,已经能在介入治疗方面独当一面了。
神经介入手术的开展,为不少石河子本地患者解除了病痛,部分病例的救治过程,作为医疗援疆的范例,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百姓健康频道和兵团卫视的播报;同时也为石大一附院神经内科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吸引了周边地区患者慕名前来就诊,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孙伟平仍在推进这项工作,在规范开展临床诊疗的基础上,他带领石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申报了兵团科研课题。
援疆以来,孙伟平坚持以大病、难病为工作突破口,努力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改善医疗卫生质量。他表示,在接下来的援疆征途中将牢记初心使命,继续做实事,努力见实效,为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添砖加瓦,为新疆人民的健康幸福贡献力量!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