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天美传孟若羽

相关专业组及介绍

儿科心血管专业组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2-05
字号:+-14

  儿童心血管专业收治的主要是功能性心血管病、晕厥、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川崎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等各类心血管疾病患儿。在黑白B超检查的基础上,于1997年开展儿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并于2005年开展心脏组织多普勒检查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儿童心脏病的诊断水平。在国内率先开展功能性及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主要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肺动脉高压及代谢性心肌病等。在功能性心血管病儿童晕厥的诊断中,1992年创建儿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客观诊断技术,在我国最早建立儿童直立倾斜试验,1997年首先报道我国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2004年在国际上创建了儿童硝酸甘油激发直立倾斜试验,显著提高了儿童晕厥的诊断率(自20%提高至80%左右),创建国内首家儿童晕厥专业门诊,建立了我国晕厥儿童临床与血流动力学信息的多中心数据库,为医患提供诊治、随访及科研的信息化平台。2005年最早诊断我国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率先提出晕厥的血流动力学分型,揭示其与临床表现的重要关联。2006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选择性α受体激动剂盐酸米多君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治疗中疗效显著,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儿童晕厥的个体化治疗新策略。2012年在国内外首先诊治并提出儿童直立性高血压,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2005年开展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013年首先在我国内地开展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连续血压监测诊断,提高了该类疾病的精细诊断水平。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主持撰写并在《中华儿科杂志》颁布了我国首部“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09版)、“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修订版)以及“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8年主持制定并颁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治”的国际指南(Sci Bull, 2018),引领国际该领域发展,连续举办了六届全国儿童晕厥学术会议,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引领本领域学术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9年4月获批全国首批“儿童晕厥中心”称号。该专业在儿科领域较早开展心导管术(包括婴儿),与全院协作开展先天性心脏病手术,2019年获批北京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机构。8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开展儿童心音图、晚电位、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地高辛浓度(外周血代替静脉血)、血清肌酸激酶测定等。80年代末在国内率先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继而在1991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射频消融导管术(RFCA)治疗儿童快速心律失常(心内科指导)。2004年牵头开展北京地区儿童血脂紊乱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治,提出北京地区儿童血脂紊乱的患病率为9.4%左右,提出儿童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测策略。近年来,在肺动脉高压、心肌炎、高血压、心肌病、川崎病,尤其甲基丙二酸、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异常等遗传代谢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方面也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组织、召集全国小儿心血管同道,结合研究成果,带领全国同道制定了《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0)、《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2)、《儿童心肌病遗传代谢性病因的诊断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3)、《儿童心肌病基因检测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3)、《儿童肺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15)及《儿童心肌炎诊断建议》(2018年版)》(中华儿科杂志,2019)等多项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主持编写《儿科心血管系统疾病诊疗规范》,为进一步规范儿科疾病的诊疗行为、提高儿科疾病的诊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获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等9项部委级科技奖励。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