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天美传孟若羽

|院刊院报
返回大众版首页 返回专业版首页
文章标题: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院刊院报>> 2021年9月 第16期>> 正文

许颖:用细腻坚韧注解援藏医疗

作者: 来源:党院办 发布时间:2021-09-10

  从北京到拉萨做援藏医生,远离首都的繁华富丽、挥别熟悉的亲人朋友,在条件艰苦、生活清苦的地方开展工作。或许这里的工作平淡无奇、枯燥乏味,或许这里的工作毫不起眼,无人喝彩,然而不断打破现实条件的限制,收获更优更强的工作成果,则会成为别样的人生记忆。我院第六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消化内科许颖医生以细腻坚韧注解了这一年的援藏工作,她和同事们挥洒汗水,激扬智慧,促进医疗服务更加规范、连续、优质,不断巩固西藏医疗与首都医疗同质化发展之势。

融入:从细节出发,追求更优

  援藏初期,许颖一边适应环境,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一边尽快融入新的工作集体——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她从日常工作入手,努力熟悉工作职责、流程和方法,不时梳理、总结、归纳。她承担了病房二线的职责,带领一组同事负责住院患者的诊疗。一段时间后,她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也总结出了这里与先前工作的差异,根据工作实际调整了一些细节,优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诊疗质量。

第14页-52.jpg

查体

第14页-51.jpg

许颖(前排左叁)和同事们查房

  西藏收治的住院患者疾病谱与平原地区有一定的差异,以肝炎肝硬化各种并发症、消化性溃疡出血、各种胆管疾病以及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为主,临床用药以及治疗方法都自成一套。许颖拿出了前一年编写好的消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后做了更新。让同事感到新奇的是,许颖更新诊疗规范的方法是变文字为图画——她组织同事们把整版诊疗规范用流程图的方式画了出来,这样,大家对诊疗整体性的把握更强,也对流程中的细节和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图有查,有据可循,工作更为规范。

  关注细节,不仅是想让同事们以更高维的方法来开展工作,也是许颖着眼于更优管理和更好质量的体现。每天查房指导时,除了自己医疗组的患者,许颖还要察看过问前一天新入院的患者。之后指导住院医师书写病历,抓取其中的重点信息和诊疗线索,避免错漏;继而带领下级医师进行分析,仔细讲解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和处理原则,明确下一步治疗的具体处置。往往一轮查房和指导下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小半天,这样的具体工作虽然耗精力,但是下级医师学习得更多,临床思维更加缜密,成长得更快。

  在朝夕相处中,许颖和同事们亦师亦友,收获了珍贵的情谊。特别是她的徒弟,得到了许颖手把手的指导。好多次,许颖带着徒弟一起去为患者做肠镜,从怎么准备、如何进镜、观察所见怎么研判、出现问题怎么处理、退出肠镜后怎么保护患者……在贴身、全程的带教中,许颖的徒弟能独当一面,是小专家啦!

提高:强平台支撑,联动协同

  日常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许颖把目光从“小组负责人”的定位转为“援藏主任”,对于自己的角色有了更多的思考:学科水平进一步提高,该怎么办?促进医疗服务的同质化,从哪些工作开始?认真分析后,许颖很有信心。因为相对简单的工作基础,意味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她仍然从细节入手,完善制度、培训人员、提供平台、链接兄弟单位等,用优化职能和联动协同延伸了消化内科的团队能力。

第14页-49.jpg

入科培训

第14页-50.jpg

小讲课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要实现“大病不出藏”的目标,自治区人民医院在诊疗疑难病方面天然要发挥主体作用。为此,许颖帮助科室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并督促落实,发挥团队的力量,保障了疑难重症患者的有效处置。大家也在一次次集中讨论和“患者已平安出院”的报告中,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能力。

  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医疗人才。承担消化内科医疗工作的,除了自己科内的同事,还有其它科室来见习、实习、轮转的医学生和医师。消化内科虽然不是他们的主攻专业,但同样要为他们提供成长发展的平台支撑,同样要悉心指导和认真培养。许颖为他们编写了消化内科入科培训及病历书写培训的笔笔罢,多轮次、多批次地对各级各类医师进行培训和考核,目的是让轮转医师了解常见病的处理流程及病历要求,为他们奠定临床诊疗能力的坚实基础,也保证了诊疗服务的高质量。

第15页-56.jpg

许颖(前排右一)带领下级医师查房

  许颖主动加强和检验、装备、药剂等职能部门的联合协同,引进了一些新技术和新设备,使得临床诊疗加更精准。如推动检验科在腹水生化检查中增加腹水白蛋白检测,便于进一步鉴别腹水的病因;对于便秘患者再次开展胃肠道传输试验检查,针对性地辨别原因;调整胃肠镜检查术前泻药用法,并向药剂科申请西甲硅油用于改善内镜下视野,提高内镜检查质量;申请采购各种内镜染色化学试剂以及碘喷洒管,以提高早癌筛查和息肉切除质量;与大后方北大医院联系,申请了息肉收集器,减少息肉标本丢失的概率。

共享:获创新资源,异地协作

  西藏特有的地理环境使得人体生理功能发生了适应性变化,有很大的医学研究价值。基于西藏特色开展医学研究,比较西藏地区人群和平原地区人群健康水平的差异,探索西藏特色的诊疗标准与干预措施,成为许颖和诸位同事们学术援藏的出发点,也为本地学科发展增加了内生动力。

  西藏海拔高,长期缺氧,人体通过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来提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但是过度的红细胞增多,反而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大,血流缓慢,加重组织缺血、缺氧,会出现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引起慢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平原地区不会见到该疾病,许颖受启发后萌发了思路,对该病对于消化系统的影响、胃镜下所见等做了总结和验证。对于常见病消化性溃疡出血,许颖收集了近4年的患者资料,撰写了《西藏地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分析》,已被《中国全科医学杂志》接收。进一步地,她研究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与消化性溃疡出血风险的关系,目前文章已经成文。此外,她申报了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组团式”医学援藏课题“Gerd Q量表在西藏地区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价值”。

  在选题、设计、推进、总结课题工作时,许颖带领当地同事一起阅读文献、讨论修正、解决问题、总结整理,整个过程虽然时有挫折,但大家克服了一项项挫折,逐渐进步,有所收获。这其中有苦有乐,给予许颖和同事们信心和力量的,还有大后方、远在北京的同事们。他们的远程指导和热情帮助是许颖的强大后盾。

第15页-53.jpg

第15页-55.jpg

第15页-54.jpg

社区义诊

  2021年3月,一位“老病人”、16岁的次旦(化名)被收治入院。他反复口腔溃疡6年多,后来间断右下腹疼痛,发现回盲部巨大溃疡。此前2年间,他先后由前两任援藏医生诊治过,有着完整连续的诊疗资料。这次病情有变化后,许颖安排他转院至北大医院,由北京的同事接力治疗。次旦到京后,很快就顺利地住进了消化内科,北京的同事以最快的速度安排各种检查,并组织了疑难病例讨论,给出了诊疗建议,特别强调了他的营养补充计划。病情稳定后次旦回到了西藏,继续在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随诊。叁任援藏医生接力诊疗,是京藏联动共享协作的一个侧面,大家虽身处异地,心却连在一起,守护健康,守护平安。

  一年的援藏时光充实而紧张,诊疗疑难病、规范常见病、完善技术体系、延伸相关职能、突出特色创新、京藏联动共享……许颖感觉自己“得到了锻炼,收获了很多”。她和当地同事在西藏医疗同质化的道路上,严谨细致、坚韧以对,用小细节凸显大格局,把困难和挫折变成了前进路上的“垫脚石”,激活了团队动力,提高了诊疗能力,丰富了诊疗内涵。如今,医疗援藏工作的接力棒交给了后来者,漫漫征途,惟有奋斗,祝愿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越来越好!

第16页-58.jpg

  (党院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