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首次开展 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
2020年11月20日,2岁的小患儿贡布(化名)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化疗,这标志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正式开展了小儿疾病白血病的治疗。
很不幸,贡布是一名藏区的白血病患儿,仅仅两岁;
但又很幸运,他遇到了前来自治区人民医院支援的援藏专家,可以得到和内地一样优越的治疗。
就在一个月前,国庆假期刚过,我院儿科援藏专家张欣接诊了一位以精神差、乏力起病的2岁小患儿,血常规结果出乎了张欣的意料,白细胞高达123×109/尝,血红蛋白低至36驳/尝,血小板更是低至17×109/尝。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而随后的骨髓穿刺结果也证实了她的想法——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叠细胞型)。
条件有限,但疾病无情
儿童急性白血病是儿童中很严重的恶性肿瘤,对儿童健康危害极大,治疗费用高,家庭负担重。其实每年自治区人民医院都会有几例被诊断为白血病的患儿,但由于基础较弱,自治区人民医院尚未开展儿童血液病的治疗,往往这些患儿在病情稍稍稳定后就转去内地进一步治疗,但有很多家庭并不具备去内地治疗的条件,等待他们的或许只能是听天由命。
张欣(左一)查看患儿情况
前后方远程连线制定方案
张欣来到西藏后,科室陆续收治了几名白血病的患儿,接连几例患儿出现这种情况后,张欣的心里难免有些打鼓,“我不仅是来援助藏区的医院,我也是来帮助这里的百姓。如果我们援藏医生来了,却还不能给百姓们带来希望,那我们的价值又在哪里?”虽然自己不是儿童血液专科医生,但20余年的儿科执业生涯中遇到的小儿白血病患儿不在少数,对于白血病患儿的合并症监测与治疗并不陌生,而且背后还有强大的北大医院的支持,是否可以通过远程指导方式开展儿童血液病化疗呢?
勇敢尝试,为生命护航
这个想法在张欣脑海里酝酿了很长时间了,由于白血病的治疗需要好几个阶段,化疗一般情况下需要持续两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于方案的调整、治疗的监测要求极高。但如果没有开始,就永远不会突破,经过认真的思考,与医院沟通后,张欣决定通过千里之外大后方的协助,与儿科血液团队的专家们进行远程交流,利用远程会诊由后方的血液团队制定化疗方案,张欣带领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儿科负责方案落实和合并症监测治疗工作。
此方案也得到了北大医院大后方的全力支持。北大医院儿科血液专家华瑛主任医师以及血液病房的护士长通过远程连线与张欣以及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的医护们在线会诊。了解当地医院的环境和资源、了解发病儿童的特点和病情,经过往复几次的沟通,北大医院的儿科血液专家们为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化疗方案,同时参照儿科血液病房护理常规制定出自治区人民医院小儿白血病护理常规,为开展第一例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关斩将,终不负众望
方案的制定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的挑战、困难,张欣能预料得到,也预料不到,化疗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既未知、更凶险。而张欣要做的,就是组建一支精兵强将,熟练掌握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将所有的应急预案都铭记于心。结合儿童急性白血病诊疗规范及已制定的化疗方案,张欣和主管医生认真核对每一个化疗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法,掌握为预防肿瘤溶解综合征的每一项辅助治疗措施,熟悉治疗过程中所需要检测的各种指标;和护士长共同制定因地制宜的护理策略,从病房的管理到患儿的饮食,从家长的宣教到心理的疏导。
就这样,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第一例小儿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正式开展了,小贡布成为了第一个在藏区接受化疗的患儿。治疗过程中,张欣多次与华瑛主任医师就小贡布的每一个病情变化、每一个异常指标在线交流,灵活修改治疗方案,远程连线成了家常便饭。虽然一个月的化疗过程中,小贡布经历了感染、骨髓抑制……但在北大医院儿科血液团队和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的保驾护航之下,他挺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小贡布的感染基本得到控制,骨髓抑制也已经缓解,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都较前都有明显回升,至此第一阶段的化疗圆满结束。虽然迎接他的还有未来数不尽的未知,但此时,他可以享受片刻的幸福了。
一个月的历程艰辛而又难忘,对于小贡布和他的一家是满满的希望,对于张欣和她的团队们又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张欣说,“一年的时间很短,我们只能用脚步丈量初心,这一次勇敢的尝试不仅仅是一次突破,更是为‘大病不出藏’目标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强调要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作为一名援藏医生,张欣的目标就是让藏区人民也能够享受到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无论是老人、还是儿童,让他们病有所医、医有所保,这就是她的使命。
(援藏医疗队员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