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勇:让青春绽放在雪域高原
有一种高度,叫做海拔3650米;有一种距离,叫做离家3600公里。2020年7月底,作为“组团式”援藏的第六批队员,北大医院内分泌内科的袁晓勇来到了西藏,开始了他的援藏工作。西藏,这是人类的净土,是祖国的瑰宝,也是最接近天际的地方,他说,“这是命运的使然,也是使命的必然。”
高反严重,意志坚定
查体
来藏前他听朋友说,“在西藏工作,那是眼睛上天堂,身体下地狱,精神回故乡”。要适应高原,克服高原反应无疑是首要的。还记得进藏当天,袁晓勇就不幸中招,高反中的身体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接踵而至,脑壳子像要炸开了一样,氧饱和度只有65%。严重的高原反应也让他的内心有了一丝丝忐忑,“刚刚来到西藏就倒下了,前几天刚刚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呢,影响了工作可怎么办?”。一边是难以忍受的身体折磨,而另一边还要为自己加油打气,虽然高反严重,但却没有击溃他的内心,“我一定得好起来!我一定可以!”其实在进藏之前,当地医院就做好了应对援藏队员出现严重高原反应的预案,备足了氧气、药品,安排了医护和病房。当地的医院为袁晓勇提供了及时的治疗和良好的休息环境,后方的家人以及同行的队员们、当地的同事们也都纷纷在第一时间关切他的身体情况,也让他感受到了从千里之外以及身边战友传递过来的阵阵暖意。在两天的输液、吸氧、休息之后,高原反应的症状逐渐缓和了下来。在与前辈们压茬交接以后,他作为第六批援藏队员之一正式开始了医疗援藏的工作。而在那一刻,他也下定决心:绝不能辜负所有人的希望。
查房
患者教育
疑难病症,寻求生机
援藏工作中的困难是有的,但更多的是,在跟当地医护合作,攻克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完成一项又一项科研攻关,这种过程带来的成就感,让袁晓勇感受到了援藏工作的意义,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
还记得一位年轻的藏族僧人,曾因乳房发育让自己陷入了迷茫,甚至怀疑自己的信仰。袁晓勇医身更医心,用理性和科学破除了思想上的迷障。年轻的僧人对他说:“作为一个僧人,这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感觉佛抛弃了我,一定是我什么地方做错了,佛在惩罚我!”为了身上白衣的职责,袁晓勇决心一定揪出导致身体异常的元凶。是真的乳房发育吗?还是脂肪堆积造成的外观异常?从体型来看,患者并不是肥胖体型;触诊发现,患者确实存在乳腺样结构;袁晓勇把病因锁定于激素分泌异常。随后的检查证实患者不存在假两性畸形或者真两性畸形,问诊了患者的性需求、变声时间、发育程度,证实并不是先天性男性性腺发育障碍,随后袁晓勇把病变层级定位于睾丸或者垂体的病变。在检查睾丸时发现,患者的睾丸偏小,袁晓勇推测患者曾经发生过睾丸损伤,因此性激素比例失调,最终导致了乳腺发育。接下来,通过超声检查、性激素检验、肾上腺检查和垂体激素检验,袁晓勇的推测逐渐变得确定,疾病的元凶被揪了出来——患者乳房发育的原因就是睾丸受损,病因是腺病毒感染。明确了病因后,治疗方案很简单,补充雄激素。僧人走出了身体异常的阴霾,也能够在信仰的道路上继续修行。
查房带教
还有一个原发性矮身材的“小朋友”,16岁的年龄,却只有2岁的身高。这是一个在2岁就停止了身高生长的孩子,经过检查发现他的生长激素、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有严重的缺乏。西藏自治区在治疗生长发育相关疾病还有明显的短板,很多类似的孩子要么永远地停留于此,要么就得跑到很远的内地去治疗。其实这个孩子的治疗方案并不难,只需要补充激素就可以,但做起来以及做好却并不易。孩子的身高体重太小,生长激素的治疗需要很长时间并要严格持续监测血糖、血压、以及各种可能的并发症,同时要在生长到适当身高时补充促性腺激素。身高体重太小,治疗就必须从很小的剂量开始,随后每3个月对他进行检查评估,调整生长激素剂量,监测各项身体指标。袁晓勇结合当地总结并归纳了矮身材的诊断流程、治疗原则、指标监测以及预防措施,整理成一篇10多页的规范化诊疗流程,并培养年轻的医护们从剂量调节、指标监测、随访制度等多个层面入手。经过接近一年的治疗,这个患儿现在身高从79肠尘增长到了89肠尘,虽然这个不幸的疾病发生在孩子身上,但袁晓勇带领他的团队用科学的手段帮助了这个孩子。
其实,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为那些严重的糖尿病足患者保住双脚,为甲亢眼突的病人恢复视力等。但袁晓勇也知道,援藏的工作任重道远,一位甲状腺髓样癌肺转移的小姑娘,就诊时已经满肺的转移灶了,丧失了治疗机会,父母无助的双眼让袁晓勇至今想起仍然揪心。未来的工作还有很多努力的方向,这也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授人以鱼,授人以渔
袁晓勇(左)开展西藏首例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病理活检
在西藏,医生们更倾向于经验性治疗,因此把规范化诊疗技术理念传递给当地医生也是帮助藏区医疗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
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恶性甲状腺结节需要及时手术治疗,而良性甲状腺结节只需要定期随访复查就可以。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能够极大地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率,帮助甲状腺结节明确诊断,让手术更有的放矢,并且减少甲状腺癌的漏诊率。此项技术精细,并需要内分泌医生与超声医生的合作,因此在藏区开展并不广泛,掌握此项技术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为了能让患者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痛苦,袁晓勇决定在当地普及这项工作。2021年4月,他联合当地的内分泌医生和超声科医生,开展了一例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病理活检,这是一例很小的甲状腺结节,因为超声提示有甲状腺癌的风险,按照以往的流程患者需要接受外科手术切除甲状腺。但为了术前明确诊断,也为了让手术获得更大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给患者进行了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活检后病理检查未发现甲状腺肿瘤细胞,因此患者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幸亏有袁医生的坚持和安排,我才有可能接受这么先进的检查,没有痛苦并且准确率高,减少了我们患者不必要的创伤。”
袁晓勇(右)指导当地医生
除了医疗技术,科研工作也是医生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也是西藏自治区迫切需要援助的方向。科研工作和研究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袁晓勇在西藏开展的第一步科研工作,就是帮助科室研究生申请课题、设计课题、执行课题以及结题答辩。一年间,晓勇指导了2位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指导了1位研究生开展课题,指导了1位研究生申请课题。除此之外还带领当地的医生申请了西藏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并获批,希望能从内分泌的角度对西藏自治区儿童身高发育做出解释,并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帮助西藏自治区儿童身高发育得更加健壮。
这是袁晓勇援藏一年的点点滴滴,也只是无数援藏人形形色色援藏故事中的普通一角。“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难忘每一次艰苦的远行,也难忘每一个曾擦肩的病患。袁晓勇感慨,“青春不朽,不愿别人来演,很庆幸,我的青春里有白衣的样子,有援藏的回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袁晓勇用实际行动为医疗援藏写下注脚,也为自己的青春增添一抹亮色。
(党院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