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潮:改革薪酬制度助基层医院留人才
得了常见病,大医院和社区医院,哪一个是你的首选?随着北京医改推进,不少市民选择前往基层,但今冬流感中基层医院的“缺席”,也带出了基层全科薄弱的话题。
在今年的北京市“两会”上,多位来自临床一线的委员代表就“强基层”问题发表见解。
用信息手段支持社区医生工作
市政协委员李海潮是北大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副主任。北大医院重视全科医学的发展,2008年开始培养全科医生,2012年招收第一批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该院负责教学的副院长,李海潮对全科医学有自己的认识。
他介绍,相比深耕某一专门领域的专科医生,全科医生更强调“综合素质”,能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一些简单的辅助检查对常见病、多发病等进行有效的诊治,这就要求全科医生在培训期间,通过在内外妇儿等多个专科进行“轮转”学习,获取相应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有社区医院负责人透露,社区留人不易,不乏未经过全科培训的医学毕业生进入社区直接执业,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仍有待加强。
李海潮还建议,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为社区的全科医生诊疗提供专业化的支持。现在要求叁甲医院的专家下基层出诊,意义有限,如果能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系统,社区医生可以在系统中查看病人在大医院的诊疗情况,并在必要时获取各相关专科的指导,是信息化时代更加有效可行的“优质资源下沉”。
他介绍,以往前往叁甲医院就医的常见慢性病患者,很多处于病情稳定期,上医院很多时候是为了开药。医改之后,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大量患者回到社区开药,为大医院腾出了专家资源。
针对不少患者反映的基层药品不全问题,他认为,应该加强社区药房,向大医院“看齐”。“这其中会涉及一些投入和成本,但是和带来的效果相比是值得的。社区应该备齐常用药物和常见慢性病治疗的多种药物,不再使患者为在社区开不到需要的药物而被迫去大的医院。”李海潮说。
(转载自新京报,记者戴轩、李婷婷、沙璐、李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