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友丨艰苦不怕吃苦 缺氧不缺精神
“组团式”援藏是我们医院的一笔财富,在一批又一批援藏专家的交替中,他们留下了技术,培养了人才,为大病不出藏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带来了福音,为民族团结树立起新的典范。”这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报道《援藏医生张清友多学科联合成功治疗重症紫癜性肾病》时的一段话,这不仅是对援藏队员最好的肯定,更是对援藏工作最高的褒奖。2017年7月,张清友作为北大医院第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踏上征程,开启他的援藏故事。
产儿联手,共筑健康长城
围产期新生儿的死亡率是衡量围产医疗保健质量的重要指标,降低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是妇幼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并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也是“组团式”援藏工作“两降一升叁不出”的主要目标之一。刚进藏不久,张清友就意识到,降低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存活新生儿生活质量必须由儿科、产科共同联手,共同守护。2017年9月15日,在张清友的倡导下,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了第一次的产、儿联合大查房,共同解决患儿的疑难重症。张清友提出,产儿查房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工作中,需要我们进一步细化产儿联合的手段与方式,将产儿联合查房制度常态化、过程规范化、内容多样化。
一次看似简单的产儿联手,却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理念的转变。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务处仁增主任高度评价本次产儿联合查房,指出联合查房可增加产科、儿科信息沟通,对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大有裨益。目前自治区人民医院已经将产儿联合查房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每月第一周周五进行。张清友说:“改善围产期新生儿救治水平任重而道远,希望通过产科、儿科的共同努力,尽早实现‘两降一升叁不出’的援藏目标,共筑高危围产儿健康长城。”
远程会诊,搭建桥梁堡垒
2017年12月,一名患有“癫痫、智力发育轻度落后及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小女孩来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小女孩长期受到癫痫发作及智力发育落后的困扰,服用了大量的抗癫痫药物,而近期又出现了严重的贫血,血色素一度下降到3驳/尝,现在连走路都出现了困难,生命受到威胁。治疗重度贫血,就必须减停抗癫痫药物。如何调整抗癫痫药物?如何控制调整药物过程中的癫痫发作?如何阻止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癫痫持续状态?这些棘手的问题都必须面对。张清友立即想到了自己的大后方,将该患儿的病情汇报给北大医院儿科,北大医院的小儿神经和小儿血液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影响力,对于复杂、难治性的疾病有很多成熟的经验。短暂的交流后,北大医院当即就决定通过远程会诊中心讨论治疗方案。一方面通过远程会诊可得到权威专家的指导意见,另一方面又可免去患儿到处奔波就诊看病的困难。
2017年12月20日,这一场跨越四千公里的远程会诊拉开了序幕,张清友带领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医护人员连线北大医院儿科多名专家,针对小姑娘的病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既往病史、检查结果、疾病诊断、药物调整等等,最终形成了下一步治疗方案,并安排将患儿血样、尿样邮寄至北大医院,进一步完善血尿代谢筛查寻找排除其他代谢及遗传性病因。
几个月后,小女孩顺利出院了,张清友开展的这一次成功的远程会诊还给了11岁小女孩一个花季的年华,更为实现“大病不出藏”提供了实际典范。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吴文铭院长说,“此次北大—西藏的远程会诊发挥了援藏队员的‘桥梁’作用以及援藏大后方的‘堡垒’作用。这次会诊,意义重大,援藏医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会、新的平台。”
发挥专长,培育专业团队
西藏地处高原交通不便利,而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又显着高于内地,通过转诊成功救治的仅是聊聊无几,必须积极扶植当地医生掌握先进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以便能为更多的当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儿童心血管疾病的诊疗问题。张清友的专业特长是小儿心脏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小儿超声心动图、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同时也是国内外知名的小儿肺动脉高压和儿童晕厥诊治专家。既然被称为“专家”,那就一定要将专家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张清友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努力提高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小儿心脏病的诊治水平,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小儿心脏病诊治团队。
超声心动图技术是小儿心血管疾病诊治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张清友从进行小儿床旁超声心动图技术开始,一面利用床旁超声心动图开展新技术,进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指导下的药物关闭早产儿的动脉导管未闭,诊断西藏自治区首例心肌致密化不全;另一面通过理论授课,床旁指导当地医师充分掌握该技术,目前已有年轻医师基本掌握常见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基本的小儿血流动力学的超声评估。
此外,他还充分发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牵引作用,邀请到北京安贞医院心脏介入中心的专家,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成功完成了3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并进行了现场教学,当地的医务人员认真观摩、虚心学习,不仅使得藏区人民在家门口获得了实惠,也开创了西藏本地化治疗儿童先心病的新征程。
时光如梭,一年的援藏生活艰苦与感动并存,挑战与成绩交加。鞠躬尽瘁绝对没有年龄、职业之分。刚到西藏不久,张清友就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从最初的低氧导致血压显着增高和胸闷头晕,到缺氧导致肠道出血,再到后来他身患感冒但坚持工作手术,最后晕倒在工作岗位,但他从未停止脚步,短暂的休息后他又义无反顾地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他的使命,他说:“即使在这里我们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一直坚持着。援藏队员缺氧绝不能缺精神,不能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我援藏的时间是短暂的,我能留在西藏的更是有限的,我没有理由停下,只有马不停蹄。我希望后来的每一批队员都能继承和发挥援藏精神,留下我们人生最美的一笔。”
(党院办 武骁飞)